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行政院兒權會通過決議,由教育部研議高中以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假,不同於過往所形成的法制經驗,將規劃先蒐整各界的意見,以就各個重要議題聚焦討論,只不過,心理健康的議題思索,不單單只是聚焦於放假與否,而是有其糾結於放假背後所應該要有的論述思辨。

誠然,快速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的各項心理議題,就不只有大學生需要該項的心理假,對此,高中生代表也在行政院兒權小組會議中提案,希望能夠在現行的事假、病假等請假類別之外,單獨設置所謂的「心理健康假」,以讓學生能有自主覺察,短期調適情緒壓力的空間,如此一來,對於該項的提案,自當是要有還原回到以下的基本提問,那就是:協助輔導心理健康此一對的『事』,要如何採介對的『手段方法』、對的『時空環境』、對的『專業團隊』、對的『關鍵時機』,方能達到對的『處遇結果』?就此而言,對於提案心理健康假的考察重點,就不全然在於是否給予可以不來上課的優先權益,而是先行通盤檢視、檢討當前各級校園裡攸關到生活作息、心理健康之於學輔、輔諮等等協力資源,究竟有無達到應該要有的執行效益?

冀此,從巨視的綜融角度以解讀該項的心理健康假,那麼,諸如從大學生到高中生的各級學制學生;從在校的學生到就業的勞動人口;從兒童、少年、青年到全齡人口世代;從病假到事假、公假或特殊假;從三天、五天到全部不設限天數;從預防性質的病識感心衛教育到補充性質的校園心理健康協力網絡,抑或保護、替代性質的收治處遇;從校園到宿舍、家庭、打工職場等不同變異場域;從當事者自身的個人動力到父母的家庭動力、同儕次文化的團體動力以迄於社會文化的動力分析;以及從教育本位到社工、心輔、醫護等等跨域整合的照顧管理機制等議題面向,皆要進行整全多層的探討,而非只是將複雜議題予於特定化或給予不用來上課的枝微末節單一化?

最後,從單純心理健康假的放假與否,其所展延出來相關的積極性差別待遇,這才是該起提案的關注所在,如此一來,就其所包括態度、技巧與知能的心理健康素養,以及從認知到行為內外貫通的整合性策略,那麼,攸關到心理健康的狀態變化所涉及到不想、不願和不能來上課一事,除卻不到校的配搭措施外,如何將不到校的這個學生及其無法來上課的歸因事由或壓力來源,以進行一體多面的統整處遇,特別是從「知情」、「同意」到「知情同意」的心理健康策略及其全面布建的生活支持方案,只不過,要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以獲致某種的疏解效果,那麼,現行的學輔與輔諮的制度性保障,又是一項相與衍生出來的結構性困境難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