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統計顯示,2019年至2021年期間,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的老人保護(老虐)通報案件數,已經是從14,584件增至20,768件,這其中65歲以上長者受虐所占的比率,從四成七增至四成八,事實上,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與2019年的通報案件數相比,增加了百分之廿五,去年2021年跟2020年相比,也是增加百分之十五,這也使得諸如從世代溝通、老啃現象、長照壓力、經濟剝削、財務侵占到身心受虐等等老人保護議題現象的歸因事由、受虐內涵及其配套措施,遠遠超出想像之中的嚴肅、複雜,而有其加以深入探究之必要。
首先,諸如成年保護(老人、身障、親密關係)、兒少保護、四親等之類的家暴情事,已然成為當代台灣地區家庭圖像的一項重要表徵,換言之,因應社會變遷所招致對於家庭組成、結構、形式、內涵、功能之於量質的多重俱變,而讓上述的家暴情事,已然不再只是某種私性領域(private sphere)的個別範疇遭遇,而是某種隱含著從個人、世代、家庭、制度到社會文化等等動力、破綻與出口的相互糾結,換言之,此一環環相扣、層層堆疊、彼此拉扯和難以切割的家庭情事,又豈止於侷限於情緒對決、不當對待的家暴情事,而是從醞釀、發微、爆發到不可收拾,如此一來,向上虐待之於老人保護的老保案件,當只是冰凍三尺且滾動影響的一項預期性發展後果;連帶地,相與關聯的考察針砭,理當是要復歸於整全多層的綜融性關照和結構性解套,而非淪為切割式、鋸箭式的消極應對。
其次,即使是扣緊老人保護的工具範疇,固然是有其訴諸於世代衝突、啃老心態以及長照壓力等三大因素所造成的老虐危機,但是,這些涵蓋認知、行為的『世代隔閡』以及態度、技巧、知能的『照顧素養』,直指出來的除卻是針對長者受虐情事以設置停損點外,要如何有其超前部署於包括支持、補充抑或保護、替代的整體老人服務網絡和運作體系,就此而言,預計於九月份要開始實施以讓非社工人員逕自關懷和陪伴老虐個案的「老人保護預防性關懷服務方案試辦計畫」,便有商榷、議論之處,這是因為:正本溯源的批判性反思所在乃是須進一步廓清包括這些非社工人員的身分屬性、老人虐待的操作性定義、非專業人員的效能教育訓練、服務方案的措施作為和運作樣態,以及有效接軌於和現行老保服務網絡的協力夥伴關係,而非只是藉由該項的策進作為,以將既有的老人保護服務予於疊床架屋化、去專業跨域化和枝微末節化之類的殘補式作為。
總之,扣緊疫情因素所催化出來的老虐情事,進行所謂的「老人保護預防性關懷服務方案試辦計畫」,固然有其正視推動社區照顧的運作利基,但是,諸如從長者本人到同住家人或親人;從家人共住到老人獨居;從向下對於下一代的不當管教到向上對於長輩的疏忽對待;從尊親屬對於卑親屬到卑親屬對於尊親屬的反向換位;從受害的長者到施暴相對人的家人、親屬;從生活陪伴到衍生性需求的確切滿足;從直接通報進案的老保到潛藏的兒少保、婦保或社區滋擾;從老人的身心保護到社會參與、健康促進、成功老化;從生理範疇的身心受虐、經濟範疇的生計剝削、物質範疇的財務侵占到不同範疇的累積性戕害;從一般長者的主動關係到老虐個案的授權介入,以及從低階的關懷到進階的陪伴或專業服務,凸顯出來的此一試辦計畫,乃是意圖藉由非社工人員對於有保護議題的長者,提供像是關懷、陪伴等等所謂的志願服務,藉以規避關乎到老人保護之於權益保障的基本提問和積極作為,更遑論對於目前老保運作體系及其可能運作失靈的相關詰問。
誠然,捍衛基本權益的西方文明概念,如何回應於難以啟齒之於東方靈魂的家醜事務,這會是當代台灣需要嚴肅看待的公民社會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