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年例行性的社會福利工作亦含蓋對於遊民、街友所提供的相關服務,至於,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論述,卻沒有進行應該要有的結構性探究。

基本上,遊民現象不可能消失在人類社會當中,充其量只是用不同的型態樣貌流竄在你、我的生活世界裡以相安無事抑或不相干擾,只是,對於這樣一群的社會邊緣 人及其應有的權益保障,亦有它相對應的文明化內涵,就此而言,某些存在已久的社會性迷思,也有加以廓清的必要:首先,擺盪在值得救助與非值得救助之間的還 是某種道德性指稱的人身想像,據以推衍出來所謂經濟型或社會型的街友以及好街友、壞街友或類街友等等的類別性的對象歸屬;連帶而來之於遊民年輕化、女性化 和家庭化的變遷趨向,亦突顯出來對於遊民、街友以及流浪漢所集結形塑出來的客觀事實,不斷地在挑戰社會既存的底線、上限與界線?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實 乃有其必要回到規範層次上,藉此針砭對於這一群難以觸及到的多重弱勢族群,以反思從認知、態度到具體行動的貫通與落差,特別是來自於主流社會及其常態性裁 判的心靈結構?

其次,落實在工具層次的操作範疇裡,那麼,對於遊民所設計提供的處遇計劃和服務型態,亦有它通盤檢討的必要,誠然,標舉防饑、防寒與防病的目標管理,固然 是可以回應具體的基本需求,但是,這同時也指陳出來無論是外展或者夜宿性質的街友服務,已然是冰凍三尺而來的滾動影響,遊民本身既是一項的經驗事實,更是 後續棘手難題的構造原因,因此,要如何針對失業、疾病、老殘、心理衛生、嗑藥吸毒、犯罪更生或是其它,以建構一套分級分類的保護機制,就有它還原回到建置 化工程的基本提問,就此而言,在零拒絕的服務精神底下,一方面從外展訪視而來的轉介機制,是需要嚴肅地看待資源連結及其個案管理的服務效能;至於,另外一 方面夜間留宿的人身安全,除了遵守團體公約外,留宿背後的服務目的、關懷旨趣和配套措施,也有進行內控管理系統化的必要。

最後,要如何在廣度與深度上,以提升對於遊民服務的觀照視野,那麼,從遊民自身到遊民家庭;從物質紓困到身心重建;從社會陪伴街友到街友回饋社會;從個案 工作到照顧管理;從單一團體到策略合作;從地毯人身搜尋到區域遊民圖象;以及從問題處遇到人生蛻變等等,點明出來:先給這些人有機會改變,而後遊民他們才 有改變的機會,甚至於得以有利益眾生的創造性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