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1987年7月15日政府正式宣布解除戒嚴,更於2007年將7月15日的這一天,訂定為僅紀念、不放假的「解嚴紀念日」,適逢解除戒嚴35週年的今天,如何因勢利導於藉此重新檢視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族群包容化等等自由臺灣的歷史新頁,是否復歸於所應該要有的文明化內涵。

誠然,從戒嚴到解嚴的近代臺灣政治發展史,背後實則糾結的乃是從明清到日據以迄於民國而來之篇篇血淚的移民拓荒史頁,如此一來,如何讓政治得以兼容並蓄於經濟、社會、文化等等發展因子,藉此全面、整體和通盤的檢視當代臺灣發展之於『變』與『不變』的運作法則,從而找出相迎於海洋文明如臺灣島嶼的世界立足之處,也就是說,對於解嚴影響的歷史性回顧,實則有必要從政治、島內、兩岸、地緣,以進一步地擴及到內憂外患、全球布局且整全多層的關照視野,藉此思索「戒嚴」和「解嚴」一線之隔,背後所隱含的變遷意義,這是因為:首先,就其政治介面而言,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的政治公民權真義,不單單只是具備兩黨政治的對峙雛形及其直接選舉而來的政黨輪替,而是要如何超脫從政黨到政權的一黨和一己之私,藉此思索從剛性政權到絕對執政、全面執政,以至於從體制內之代議政治的制衡力量到體制外之公民團體的中介力道等等機制設計的完備建置和穩健運作,以此觀之,顯露於當代臺灣地區的政權更迭,選總統的「假民主」及其所相對當皇帝心態的「真威權」,要如何從『皇權』以過渡到『民權』的公民政治權轉化,這部分未嘗不是再一次凸顯以公共性出發的西方文明,嫁接於私性格局的東方靈魂,臺灣一地政治民主化的概念內涵和發展格局,還是有相當程度的侷限性,尤有進者,從人設到造神所包裝或包裹的盡是從打天下的人治思維,而非是治理天下的法理統治。

至於,包括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族群包容化等等解嚴臺灣的發展新頁,顯現出來的不是「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互為主體性意義,而是某種的撕裂與對立,這其中包括有從有形、物質、歷史的貧富、性別、族群,以延伸到無形、精神和當代之地域、跨性別、種族的兩廂對立抑或是階層深化;連帶地,環視於從通膨、升息、匯差、非典就業、結構性失業、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房價、租金等等喘不過氣的生養憑藉條件,也讓經濟自由化成為黨國資本主義和特定資本產業的花絮點綴,甚或低薪、低端和低下之於社會階級多樣化的另類嘲諷,除此之外,隨其跨國婚姻、多元文化家庭的新住民及其新二代,業已蛻變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但是,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以及從新臺灣之子到新二代的稱謂轉換,背後之標籤、歧視、汙名或自我預言成真等等的社會性排除,又何嘗不是預伏日後選舉或社會動員的可能撕裂、對立。冀此,解嚴工程所造就的會是無以復加的有權、任性和謀私,至於,經濟、社會與文化等等的發展介面,終究因為「相同的過去-雷同的當下-共同的未來」的直接斷裂,致使解嚴之後的當代臺灣,欠缺一種相濡以沫且彼此共好的新社會情感連帶(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solidarity),這也是當前臺灣地區社會整合如何可能和社會秩序如何有效運作的癥結所在。

誠然,海洋文明如臺灣島嶼,面對萬般帶不去的移民業力,唯有以破障的逆增上緣願力,來讓皆是虛幻的諸多臺灣亂象,找到解脫或超脫的生死出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