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快速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家庭運作需求,也讓包括父母照顧、親屬照顧或安置、第三人安置、寄養家庭安置、類家庭安置、團體家庭安置以及兒少機構安置等等不同類型、屬性、內涵、概念與調性的機制運作,是有其進行綜融性思辨之必要。

誠然,基於家庭動力的運作破綻,這也讓原生家庭、親生父母的家內照顧,從過去的『唯一』轉換成為『之一』的其中一個選項,如此一來,關乎到「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的關懷旨趣,隱含著從父母到兒少、從家內照顧到家外安置、從中長期到返家或自立生活以迄於從西方文明到東方靈魂的更多拉扯和擺盪,如此一來,針砭之處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從委託到保護的安置處所轉換,而是針對轉換歸因事由為何的結構性探究,就此而言,除了家外安置機設計和工具技術操作外,如何讓家外安置服務以嫁接於原生家庭處遇的鑲嵌會通,這會是基變社工處遇的根本意旨;連帶地,如何針對『何處是兒家』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家外安置的不同選項方案,進行主觀、客觀、評估與計畫及其優勢、限制、威脅和機會的通盤性關照,這也直指出來任何發想創發的策進作為,自當有其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能夠讓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與非預期性衝擊影響的相關思索?

扣緊類家庭(類家)的標地對象與管理目標,環扣於像是寄養家庭(寄家)、團體家庭(團家)和機構家庭(機構),所謂類家庭的新創服務,就不單單只是該項家外服務的諸多樣態之一,而是如何針對類家庭一詞進行詳實的操作性界定,換言之,朝其可行性方向發展的類家庭,就不盡然只是用以補隙或填充現行寄家、團家、機構量能與能量的不足,而是要如何藉由進案類型、需求探索、處遇計畫、資源連結、保留彈性、私公協力、行政協調、服務檢視、運作變異、社工定位等日常的類家實作,以找出這些家外安置之於『求同』和『存異』的映照對比,比如:從各自本業和專業出發的這些家外安置型態,相對應的效益評估機制,除了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KPI)的效能管理外,如何有其蛻變成長生命轉向(key milestone index,KMI)的可能性?連帶地,從寄家、團體、機構到類家,實屬於維護身心安全的低端作為,若果,還原回到功能性失調和診斷性歸因的串聯性思考,那麼,針對遲緩、身障、情緒或特殊需求的類家兒少,就不單單只是照顧或安置的場域轉換,而是攸關到相關處遇計畫或結構限制解套,宜是要有從社會工作以進一步地擴及到諸如醫療復健、早期療育、特殊教育、精神衛生、諮商輔導或身心重建等跨域整合的系統性調和。

冀此,對於類家及其類家兒少的議題發想,即使是有其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但是,相與對應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需求、供給、媒合、輸送、績效管理以迄於人、事、時、地、物等等不同介面的發想,除卻有其從照顧者到被照顧者、從一家之力的照顧者到勞動身分的照顧夥伴、從私宅或社宅到大宅、從1人或4人到5人以上、從一肩挑起到主要照顧者或支援照顧者與協伴照顧者、從安置費用到薪資給付、從在職訓練到資源挹注、從專業照顧者到一般照顧者、從手足共同安置到特殊兒少安置、從個案轉換處所到社工轉職異動以迄於從供給端的照顧量能到需求端的被照顧者身心狀況,點明出來如何奠基於兼具需求、過程與結果的效益評估機制設計,藉此思索照顧與被照顧之互為主體、緊短與中長期之照顧期限、寄家與機構或類家之資源布建、本轄或跨縣市之服務品質列管、離家與返家或自立生活之下一站幸福、類家庭與真愛家庭之最適照顧模式、實驗方案到典章制度或立法理念之一以貫之,以至糾結於類、累與淚和House、home、institution以及Domestic、residential所關乎到「原生家庭-親生父母-和諧生活-美滿生活-安全堡壘」的『Family』真諦。

好一個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之於社會變遷的『Family』迷思、弔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