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教育部正式發出公文給全國的中小學,在今年(2022年)111學年新年度開始之前,必須透過服裝儀容委員會及校務會議討論有關校服是否繡姓名議題,對此,各校應尊重學生意願,不應強制且不應有性別差異,也就是說,要求9月開學前,要透過校內民主機制修改服裝儀容規定,應尊重學生意願,不能強制他們在制服上繡學號,這也讓取消學生制服繡上名字一事,朝其可行性方向進行。

基本上,該項鎖定義務教育並取消制服繡上大姓大名的論述思考,自當是要還原回到此一策進作為,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設計,藉此解決國中小學生的特定議題,從而達到問題解決的多重目的,連帶地,又會增生出來那些預期與非預期的滾動影響?首先,藉由公民參與的校園自主運作模式,從而取得制服是否繡上或取消姓名的共識,只不過,該項標舉正當程序的民主機制設計,究竟是訴諸於全體學生的投票表決抑或僅是限縮於學生代表,至於,服儀委員會的民主審議過程,相與對應的表意權及其表決權,兩者間又有無衡平關係的比例原則,特別是從學生當事者到相關的一干人等以迄於從「繡姓名」的正反兩面意見到「秀制服」的通盤性檢討,如此一來,如何藉由是否要取消制服繡上學號、姓名的論辯思考,進而有效提升新生世代包括生活自主、學習自主等等隱含問題解決取向所需要內化的主體性意義。

就此而言,若果保有學號但取消繡上姓名是可行的,那麼,關於穿上繡有學號的制服之規範性需求,是否也有其彈性以對的權變作為,這一點是可以被提出來討論的,連帶而來,如何針對識別、榮譽、約束以及去標籤、去道德和尊重個人意願,藉此取得非零和的對峙關係,以此觀之,在這裡的針砭之處乃是在於制服、學號、姓名背後所需要被奠基的『連結-連帶關係』,如何得以有效貫通、建構的相關思考,這是因為:舉凡從制服係為學生與學校的剛性連結、制服上的學號係為學生與個人的隱性連結、制服上的姓名乃是學生與個人的顯性連結,那麼,像是從教室到校園、從課堂到學校、從同學到師長以迄於從圍牆之內到之內社會之於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物質、非物質、短期與中長期的各種連結,那麼,因為強弱不等的連結形式及其所營造出來群體歸屬感的該項社會連帶關係(social solidarity),這才是檢視沒有繡上姓名的制服抑或不穿制服的變革措施,所應該要持以的基本反思。

總之,沒有繡上姓名的制服,所造成衝擊的影響層面,並沒有想像中的大,至於,逕自取消制服的硬性規定,這部分所夾帶的衣著禮儀或生活教育,這才是癥結所在,如此一來,從是否繡上學號、姓名,甚或不穿制服等通過儀式,背後歸屬認同的儀式感,直指出來以人為本的素養教育,更是創造性轉化的標地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