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珍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課堂的評論有一則關於移工留才方案的議題,腦海裡浮出了幾張親切的面容,想到了曾經在外子的餐廳打工的越南學生,因為與他們有過近距離的相處,而有一起共事的美好回憶,這也讓我對於東南亞移工的議題,總會特別的有感觸。

上網爬梳了關於移工的資訊,2021年9月的數據顯示,在臺灣的移工約有69萬人,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70多萬,以人口比例來說,每40 個臺灣人就有一位移工,不可不謂多,特別是因著日漸高齡少子化及臺灣現代化的經濟發展,他們是維持台灣經濟成長的隱形推手,遍佈在臺灣需要勞動力的產業裡,或許,我們常常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我們卻不認識他們,他們是弱勢的族群,在台灣,他們是活在另一個世界。

《關鍵評論》裡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不會在咖啡店遇到他們,通常也不會在鬧區的百貨公司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有自己的街,有愛去的小茶店,而多數台灣人根本不會光顧那裡。”,常常會看到歐、美、日、韓的youtuber在影片上讚美臺灣的人情味,待客之道的溫暖,感受得到我們對於外國人的熱情和款待,像是我們也認同吳鳳以台灣女婿的身份對他所愛的這塊土地有著愛之深責之切的觀察,相較之下,對於同是外國人的移工,不得不自慚原來臺灣的人情味和溫暖,是有選擇的分別心的。

社會是戴著有色的眼鏡看待移工,試問自己會有興趣想要了解在移工的眼中,臺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臺灣人民在他們眼中是不是友善、親切的?也許對於外國人眼中的我們還缺一角,我們才會有機會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自己,而那一角,就是移工的視角。

在我們爭相要進入世界的國際組織,以讓世界看見臺灣時,眼前最容易做的下手處就是友善在這塊土地上的移工,並且認識他們,和他們做朋友,報導的數據說每年約有3萬人會離開臺灣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他們就是最好的文化大使,希望帶回去的故事不是心酸的、不滿的,而是友好的回憶,儘管我們的薪資福利制度比不上鄰近的韓國、日本,但願意相信臺灣是一個文明、開放、安全、人人平等的國家而來。我們應該要相信當利他的同時,也是自利。在餐廳裡曾經共事的越南學生在回到自己家鄉後,不時看到他們會在FB上回顧、想念自己在臺灣時的快樂時光,讓我更相信如此因果。

雖然,這些年紀輕輕的越南學生,是在餐廳裡打工以賺取生活費和學費的工讀生,跟同年紀的台灣青年比,每個人都背負著離鄉背井的情感、鄉愁和經濟壓力,有著家人的期待,常常想著家,在異鄉異地的生活是艱辛的。當時我的想法只是單純覺得境隨心轉並且鼓勵他們轉個念看待,難得可以在國外待這麼長的日子,應該要好好把握在臺灣的時間,多多看看臺灣不同的人文風景,為生活創造一些體驗,這樣回國後才會不枉費來臺灣這一趟,也可以抵銷內心裡的鄉愁,所以,逢年過節會邀請他們到家裡辦家鄉菜聚會,體會過年說吉祥話和領紅包的經驗,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聖誕節要交換禮物,也會邀他們去花東、墾丁遊玩、住特色民宿,吃當地美食小吃,到陽明山賞櫻花、合歡山賞雪,相信現在的他們,回想起來在臺灣是很美好的經歷,也期待能在他們心中種下良善的種子,告訴家鄉人,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回到家鄉後心中也能開出良善的花,將溫暖推己及人,改變他人共同為世界的良善盡一分力。

當我們的生活、經濟、老人照顧越來越需要他人來扮演重要的角色時,不要吝於給這些人尊重、關懷及善意,多了解、認識他們,會發現自己多了一個家人、朋友,只有共融,才會有共好的機會,期待終究能看到移工的晴天,手把手一起創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