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馨儀
(中國文化大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從2019年12月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來,這兩年多來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在踏出校園為人生打拼的開始,就出師不利,對此,根據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的起薪,乃是5年來首次的雙雙降低,大學新鮮人平均起薪從2017年的2.9萬,雖然是增加到2021年的3.1萬,五年增加5.9%,但是,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約3.8%後,也就是說,實質起薪調漲僅2.1%,約合新臺幣600元,但是,物價卻又是不斷飆漲,甚至於創下13年來的最大漲幅。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因為供應鏈引發的問題以及烏俄戰爭導致能源價格的上漲,歐美各國正在歷經40年以來最大的通貨膨漲,美國聯準會FED及歐、英、加等主要央行,都在2022年初就開始執行緊貨幣政策,這其中又以FED的加息步伐預期最為激進,在如此艱困的局勢下,年輕人的熱情,會不會被現實生活消磨殆盡?實地觀察年輕世代,又以北漂族最為辛苦,令人喘不過氣的房租、生活費,如何才能讓微薄的薪水取得平衡,又如何可以繼續堅持為夢想奮戰。

疫情衝擊下,企業職缺大幅的減少伴隨著工作不穩定、新鮮人起薪低或是非典就業,如此一來,面對工作的緊張壓力、生活拮据及房屋租金不減反增,也讓剛出校園的年輕人,成為辛酸的「微薄世代」,在台北市8坪的套房租金約14,000元,差不多大小的雅房也要7,000元,如果為了節省房租就必須犧牲交通時間,往周邊的城市移動,年輕人早已不奢求買房,但是,高租金也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他們努力工作,收入卻達不到最低生活費用的標準,漸漸成為「青貧族-窮忙族-啃老族-躺平族」,根據主計總處的報告顯示,臺灣20到39歲的就業青年當中,有高達三成六的人月薪都低於3萬元,這其中有不少的青年學子在求學期間,便欠下數十萬的就學貸款,以至於,剛剛踏入社會就已經負債累累,而低薪高房價也讓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疫情的衝擊影響,也讓青年貧窮的現象,恐怕是沒有壞只有更壞。

年輕人又該如何看待及改變,藉以提升自我的競爭力來突破困境,以一位剛踏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為例,平均薪資3.1萬元計算,扣除生活費、房租、學貸後所剩無幾,在過往的60~70年代,年輕人的努力可以看到未來,可是,現在辛苦的努力卻是不一定看得到未來,當物價持續翻漲房價居高不下,一旦是進入非典之後要轉型也比較困難,到底該如何突圍才能闖出一片天,這是需要嚴肅思考的。

當下的年輕人覺得想要存到第一桶金100萬,或是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已經是一種遙遠的夢想,因為失望而不敢追夢,心態上只能保持著生活能夠自理,過得開心,活在當下就好,即使年輕世代有遠大的人生目標,但是,對於未來還是充滿擔憂,在城市裡漂流當無殼蝸牛,也不會再去想到很遙遠的買車、買房,更讓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原因是你連讓自己過得好都困難時,更不可能去生養下一代,如此一來,也讓高齡少子女化形成一個更嚴重的惡循環,未來相關的國安必定是會受影響的。

現在年輕人說:不是我們不努力或是不肯吃苦,而是我們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想當起20年前臺灣人均GDP是13,129美元,報紙徵人起薪秘書2萬八甚至3萬二起跳,20年後GDP成長將近一倍,秘書的起薪卻是連2萬八都是守不住,許多年輕人則是兼差找副業,尋求多元發展職涯的斜槓人生,努力賺錢還是不夠,青年低薪與青年貧窮現象若是無法改善的話,很有可能成為臺灣的發展危機,這一代的年輕人正站在十字路口四顧茫然,這猶如臺灣所目前陷入的各種困境般,對此,國家機器應該要有所作為,而不是袖手旁觀,要給年輕世代一個努力的機會,讓年輕人可以努力奮鬥以掙脫貧窮,有安身立命的居住環境,才會有願意結婚、生育的動力。

轉眼畢業季又來到了,青年大軍即將離開校園投入社會拼搏,他們能否有翻轉的機會來改寫命運,年輕人只能自己拼命努力以提升自我的競爭力,才可能迎接未來的挑戰,但是,國家機器要如何創造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來給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奮鬥的希望,這才是重中之重。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然而,疫情下資源匱乏的這群微薄世代,一步步走來卻是艱辛,面對襲捲而來的世紀之疫,該如何撐住他們,避免墜入風險的人生谷底,這是臺灣社會要面對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