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為了配合「二○三○雙語國家」政策,高教近年來極力推動所謂的雙語教學,擇優挹注特定的大專校院轉型為雙語標竿校院,今年(2022年)選出台大、師大、成大、中山等四所大學,因此,這四所學校的各個系所,特別是國文系、中文系、台文系等要如何全英語授課,便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對此,台師大以國際漢學角度出發,提報的英語課程包括當代文學概論、當代文化研究導論、英語漢學名著選讀等七門科目,中山大學中文系也應聘有兩名專長為歐美漢學、文學批評與翻譯的外籍教師,來為中文系營造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和體驗學習,顯然,在一片片『雙語政治』之於不可攖其鋒的教育氛圍底下,中文系開全英語課程一事,自有其迷思、弔詭之處。

乍看之下,該項中文系要開全英語課程,是有叫人感到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議之處,畢竟,回歸於中文系的專業養成,理當要以相對熟悉的語言,藉此達到增長知能的學習目的,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聚焦於為雙語政策而全面英語化的低端作法,而是究竟背後糾結那些有待商榷、議論的認知基模,這是因為:首先,包括英語、華語在內的各項語言或文字,主要的目的乃是在於作為某種方便於有效溝通、互動的傳送中介,藉此達到互為理解和彼此增長的多重作用;連帶地,從語言溝通到文化的內化涵養,更是直指出來包括中文系在內的大學生,相迎於這一次全英語課的新制挑戰,從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到結果評估的預期性後果,會是比想像之中來得不堪,畢竟,國人對於英文的學習使用,不是回歸於生活世界的全面性布建,而是某種工具理性的功利主義,直白地說,便是考試成績至上的升學主義導向,就此而言,當語言、文化及其生活出現脫鉤、背離的突兀情況,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退步、退卻,這早已是脆弱人性的直接投射。

冀此,該項啟動包括中文系在內英語授課的教育行政措施,若果,標舉的是可欲、可行性和勢在必行,那麼,諸多的謎團,更是有待進行社會性廓清,這其中包括:如何強化或培力已經弱化的英語能力,藉此不會讓英語授課的專業學習,出現備多力分的反差效果,抑或反而會損及到知識學習的受教權;再則,如何正視到聽、寫、讀、說之於語言運用的基本要求,藉此完備於不是只有單純的英語授課,而是要有善於靈活巧用的語言工具,藉以達到教學相長的受教目的,無疑地,復歸於『講光抄』、『背多分』的既成心理捷徑,一旦,因為聽或說出現難關時,接踵而來的讀與寫,更顯得困難重重,如此一來,全然是全美語授課?還是同步的英語翻譯或交雜部分的華語溝通?指定或參考書籍與考試型態,也要以英語為其唯一的課程規劃設計?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論述針砭直指出來的是長久以來關於到英語的教育、教學、教導或教養,究竟出現那些制度設計及其運作失靈?

最後,作為移民島嶼的臺灣社會,多種語言以及相與涵養的豐富文化,便該是要有尊重多元與包容差異的海洋文明,如此一來,固然是無法拒絕與世界接軌所必要的語言溝通,但是,更須誠實看待英語並非是國人或台灣社會內部的主流語言,因此,與其醜表功於該項的雙語國家政策,倒不是務實看待臺灣一地的語言發展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如何得以模塑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特別是即使要藉由語言以進行溝通,但是,『雄辯要優雅、思辨要嚴謹』的應對原則,已然點明出來雙語政策的推動,並不是在訓練出來會聽講英語的說話機器人,更遑論於大專校院對於高階人才的專業教育養成,全球布局當只是占一小部分的「之一」,而非是被無限放大的「唯一」,遠地不說,從『洋涇浜英文』到『不輪轉台語』,既是荒謬,更是反諷於自我感覺良好的諸多無病識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