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三年來的疫情浩劫,實有復歸於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的考察真義。

誠然,基於您、我皆非局外人的生命共同體,這使得相迎於一波未平、一波另起的疫情災難,除了有來自科學研究之於工具理性的口罩、疫苗、快篩和口服藥外,潛藏於心理捷徑的抗疫認知基模,亦有糾結於集體意涵的社會心理叢集,而待進一步的廓清、梳理,這其中的團體動力意旨,是有作為針砭的思辨參照價值,這是因為,標舉團結成為一體的「團體」(group),凸顯出來的乃是處於性命交關的危急存亡之際,如何奠基或強化您我一體且相濡以沫的社會連帶基礎(social solidarity),這也是面對抗疫工程的併行策略之一,如此一來,人性本賊的誘因結構,更是需要借力使力於各項的從眾行為或群體活動,藉此引領得以產生某種止惡停損的寂靜社會運動(silence social movement),這部分已然是可以從過往相對井然有序的排隊領口罩行徑當中,窺見到東方靈魂的天光之處,就此而言,面對病毒株的更形變異組成,如何因勢利導於各項的集體行為,像是不同世代的接種覆蓋、不同場域的社交規範、不同症狀的防治措施以及不同階段的防制之道,來讓包括態度、知能與行動等『抗疫素養』,鑲嵌成為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的一部分。

基本上,團體動力一詞直指的是團體成員之間,彼此互動所產生轉化的驅動力量,來使團體生活持續穩健運行,如此一來,包含溝通與互動模式、凝聚力、社會整合影響以及團體文化等四大面向,便有作為當前疫災迷亂失序的關照指引,這是因為:首先,訴諸於溝通與互動模式的基本旨趣,強調的是一種妥適得宜的溝通方式和平台機制,當可促進抗疫的團體工作和集體行動更形有效,從而營造和諧的團體環境,以利於過渡難關,以此觀之,疫情期間由上而下的疫情政治、工具理性與技術官僚,附加於一意孤行於各種率性作為,像是強推注射高端、阻擾疫苗進口、校正回歸等,早已失去全民齊心齊力的連結契機,更遑論於疫情資訊的權控、不正確、不充分、不完整、不透明、不及時和不對稱,連帶而來的所謂互動,也僅是淪為某種政令宣導、政治內宣、政權維繫的單方行動,欠缺雙向、多方、良性、理性的核心動力,希冀於同島一命的團體目標,更有如鏡中水月般自我感覺良好。

除此之外,從互動過程所增生的諸多溝通功能,像是讓民眾有受到重視的感覺,並且願意投入活動、接受與認同的『激勵士氣功能』;藉由溝通以預防或限制某些事情的發生,像是接種疫苗或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讓疫災的散佈能夠被有效掌握的『控制功能』;藉由溝通與其他成員分享疫情挫折或安住身心,從而滿足個人情感及社交需求的『表達情感功能』;以及透過疫情資訊的分享,提升民眾了解抗疫變革措施的『傳遞資訊功能』等等,都因為決策、操盤的在位高層,採行的是以領導或統治為中心之輻射型的互動模式,而讓每天如常的疫情記者會,成為兼具儀式感的通過性作為,如此一來,覬覦願意為疫情而承擔更多的己身責任、迅速達到清零或共生的團體目標,抑或是成員彼此親近且相互扶持的凝聚力和社會整合的團體影響力,當只會隨其疫情、疫災的殊多變異,而產生更多脆弱心性的直覺投射,如此一來,從過往的口罩之亂到當下的快篩之慌,早已因為在其團體過程的溝通與互動模式、凝聚力和社會整合影響,有所窒礙困頓而難以塑造抗疫的新文化、新心靈和嶄新自為的新個人自我,相反地,諸如攻擊者、阻礙者、消極者、自大者或誘惑者等反團體角色,已然成為疫民內心裡的一種社會自我趨向。

總之,藉由團體動力的概念內涵,以細究這一、二年下來的國家機器作為、社會大眾思維和疫情控管難為,對此,如何藉由公民社會互動,以找出一種向上提升的驅動力量,從而讓『不變』的安住心性,相迎於『隨緣』的生命或生存課題。

好一個增上緣的修行生活。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