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任教育部,即將正式上任,但是,強調無縫接軌的一部之長,卻也有他回應於公民社會所應該要有的相關提問。

首先,對於身為閣員一份子的教育部長,扣緊政務官所需肩負的責任政治,那麼,該項政治性的任命入閣,拔擢的理由究竟為何?連帶地,在進行新人、新政以及新 氣象的藍圖勾勒之際,整個行政團隊抑或是執政黨政府,要有那些需要向人民報告的政治責信?就此而言,問題的癥結點就不全然僅止於舊與新的輪替交接,而是相 關的教育事務,有那些是需要賡續?變革?以及更為積極的策進作為?換言之,閣員的下台與上任,理當不只是單純的個別榮辱,而是無論誰來擔任教長一職,背後 的施政藍圖,要如何架接在公民?與的前提底下,以思索從教育培力、人才培養到未來台灣的競爭能力?

准此,要先廓清的就不是部長人選的及早圈定,而是對於教育部長一職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定位,也就是說,從學齡前到終身學習、從體制內到社會大學抑或是從單一 主流到多軌分流等等的教育議題現象,不應該是教長一人的認知偏見或喜惡偏好,而是教長這些的相關裁定,背後的意識形態、定調原則、法令規章、制度銜接到服 務整合,有無一套中心思想、問題需求、方案評估、績效管理以及改變效果而來的成長陪伴,就此而言,諸如大專校院學雜費用的凍漲上調?12國教的功過成敗或 是高教預算編列的理工社文的比例原則等,在在都是需要一套建置完備的評估機制?准此,教育部長被期待的是決策者、執行者抑或是其它的角色扮演,至於,關乎 到教育變革措施的核心問題,是否也應該是要優位於技術層次的枝節末微?

事實上,這一次教長人選的拔擢,不失為是一項公民參與的轉化契機,也就是說,讓市民社會裡的一般大眾,以共同思考:與其說是誰來擔任,倒不是說是重責大任 的理念藍圖與願景,是否可以經由言談情境的公開討論,以取得某種的社會性共識?連帶而來的,從公民自決到社會共識而來的受教育成,那麼,關於教育部長一職 是否需要藉由任期制的機制設計,以讓改變效果的教育培力、培育和培養,得於能夠開花結果?就此而言,除了是祈禱不要再有擦槍走火的偶發事件而下台,但是, 短者可能會隨著內閣改組而總辭,長者則也是要隨著新政權而任期結束,諸此種種的結構性限制,多少讓教育的變革工程,少了一些時間的發酵沈澱,誠然,作為百 年樹人的「教育」,倘若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那麼,無論是教育部長的人選或是教育事務的措施,也不可能是一次到位而立馬看到成果?

對此,新任教長的上任,似乎還是無助益於結構性難題的通盤解套,但是,無論是新人的新作為或是新官上任的多把火,擺盪在可行與不可行以及可為和不可為的背後,背後所不敢面對的重,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