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子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已於2021年8月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 draft of WGI AR6),因應於此報告的公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包含科技部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此一報告針對AR6所公布最新科學重要陳述與發現,進行摘要說明整理,並同步提供臺灣之歷史氣候變遷科學數據以及最新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結果等本土資訊,以協助國人快速且正確地了解全球氣候科學評估進展與本地氣候變遷的最新科學評析情形,對此,依據IPCC所公布的最新報告,更加確認人類對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近期地球氣候系統及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已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人為因素已經影響到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這也讓「氣候難民」成為兼具全球意涵的一項整體客觀事實。

根據第六次評估報告所預估,無論那一種的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均將持續增溫,若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話,那麼,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1.5℃或2.0℃,也將直接造成氣候系統的改變,這其中包括極端高溫、豪雨、乾旱發生頻率與強度的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等;至於,依其臺灣本地的觀測分析顯示,過去110年(1910-2020 年)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6℃,且近30~50年間,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年總降雨量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但是,在1961-2020 年間,少雨年發生的次數則是明顯比1960年以前增加,過去,110年臺灣的季節長度變化有明顯改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150天,近年來,冬季更是已經縮短到約20-40天不到。

未來的推估部分,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情境與理想減緩情境相比較,前者對臺灣的衝擊程度將明顯大於後者,例如高溫達36℃以上日數,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增加約48天;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天數降為6.6天,根據數字顯示,暴雨強度也是增加的,對此,美國拜登政府將氣候政策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注入2兆美金投入潔淨能源等基礎設施,亞洲國家,日、韓皆以先進的氫能源等低碳能源技術,建構碳中和財政案,推動綠色新政。反觀之下的台灣現況,對能源政策在原地踏步,未能認知台灣係屬島國的條件限制,將生態環境、需求評估、資源盤點,以進行整全多層之策略化、邏輯化及系統化的發展性施政作為,往往缺電之際,便是火力全開,以倒退而行且應急的方式解決燃眉之急後,又延伸出更多的問題。冀此,「不減碳,氣候難民將如影隨形」,全民健康勢必亮起紅燈,如是因果,仍為世代子孫和全民必需去承擔政府不作為的不堪,甚而付出失去健康的生命代價。

誠然,依據上述國內外科研成果顯示,若全球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將能有效遏阻氣候中長期變遷,並降低未來子孫所受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在全球暖化趨勢短期間不容易立即降低的情況下,極端天氣與氣候發生頻率仍有持續增加的可能,臺灣亦應同步持續強化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如何避免成為「氣候難民」,以及如何得以緩解災害所帶來的各項衝擊,實乃有其嚴肅面對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