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三位高中生透過社群媒體倡議,共計發放1,500份問卷和舉辦4場焦點團體,做出多達61頁的「108課綱觀察報告」,藉此向衛福部表達第一線高中生對於108課綱的真實聲音,至於,該項報告的結論是在新課綱政策推行下,看到得是一群象牙塔的學者,高談闊論以自身觀點構想一個無法落實的教育規畫,以及一個不願負起責任的主管機關,讓高中職學生們徒然遭受不清不楚、毫無方向的教育改革,進而也提出求包含弭平課本與考試程度鴻溝、拒絕學習歷程軍備競賽、正視城鄉與資源落差、直面教育現場執行問題以及確立教育改革方向等五大政策建議與訴求。

誠然,該項「108課綱觀察報告」的出爐,是有其回應於《兒童權利公約》所要被彰顯表意權的精神意旨,因此,自當是要多元看待該項集體表意的自主行動,連帶而來的結構性意涵解讀,也是深邃、多重的,這是因為:首先,該項頗有石破驚天的諍言建議,雖然是直接衝撞108課綱的教育變革,但是,已成定局的執行結果,更是需要嚴肅看待後續的效益評估及其賡續的策進作為,此外,何以此一重大政策的變革措施,短時間內,便引來如此不堪的共輸結局,究竟是那一個環節或什麼樣的心理捷徑出現落差、斷裂,這其中包括從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到結果評估,抑或是未接地氣的陳義過高、我見執相的一意孤行、城鄉落差的階層深化、升學至上的文化主義,乃甚至於未能落實一種言談情境的理性對話機制運作。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直指出來的是此一新課綱的產生,有無回應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文化等多角關係且互為主體的和合共好?

冀此,從「108課綱」到「108課綱觀察報告」,糾雜的會是一種從由上而下且來自於專家學者的『規範性需求』,映照於另外一種由下而上但出自學生自身的『表達性需求』,兩者之間的認知落差,也不僅止於學理實務和抽象實作之間的相互拉鋸,而是如何更進一步就其包括弭平課本與考試程度鴻溝、拒絕學習歷程軍備競賽、正視城鄉與資源落差、直面教育現場執行問題,以及確立教育改革方向等五大訴求建議,以思索受教權利的行使,一方面要如何回歸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另一方面則是,攸關到新課綱、新世代及其新世紀的願景藍圖,更是需要有與時俱變的自為調修機制,如此一來,除了去正視概括性的一般性訴求外,當可因勢利導以深究推動新課綱所需要被建置的配套措施,特別是如何有效回應於『先有陪伴、才有培力,中心思想是在意,核心價值是學習,轉化觸媒則是有效互動』的受教成長旨趣,

總之,『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的機會』,對於新課綱的針砭,自當不能只是侷限在工具範疇的各種技為末操作,而是要還原回到規範層次之於道為本的根本提問,那就是,相信可以改變、願意接受改變以及實際慢慢有在改變之『信—願—行』的認知基模,是否已然內化成為時下新生世代的一種心靈結構?

『既知為何,方有如何』,以窺視看見天光的新世代,好一個大哉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