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恬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每年兩度的首次社工師考試放榜在即,不論是再接再厲的行家或磨刀霍霍的新人,若能一舉中第,不僅職涯勝券在握,對於人群服務的內化專業,亦是一種的世俗肯定。不過,這樣的認證制度,評量得出學理學識的涵養,但能否鑑別出社工魂魄、素養,就存留無限寬廣的思辨空間。

文本取向的選才制度,遠溯至建立科舉制度的隋唐時代,著重考查人才的學識,並以狀元、榜眼、探花的名次界定能力等級,行使千餘年的機制,也根深蒂固地影響現代考試制度,從公部門的公職人員,到食、衣、住、行、育、醫等各領域的專業人士,皆透過以文為本的評鑑設計,以作為運用智識才學和施展專業的踏腳石,1997年<社會工作師法>三讀立法後,服務人群也正式邁入證照化的專業認證,社工員終可憑藉制度的設計,透過施受的經驗交融與時代體制的激盪,將社會工作從黨政時期的福利籌碼、近代宗教組織的福利工作到現今民間福利互助的多層次質變演化,整合實力和能力,在機會加持與資源建置下,展現出專業自我態度,來讓社工一職脫離「無角色」的專業尷尬。

然而,社工師考試歷年來至今最低2.33%、最高36.51%的偏低錄取率,看似是災變需求、畢業潮、新政策推動之下,人力資源需求消長的解讀,對此,2012年度的第一次考試,當年擔任命題與閱卷委員的王增勇與王行教授,透過捨背誦、重實務的命題方向,期盼試驗出應考者的實務經驗、而非抽象的客體化知識,加上給分標準的調整放寬,使得當年錄取率大幅飆升至43.68%,令人跌破眼鏡的紀錄,引發錯愕、譁然、贊成、歡呼各種聲浪,更激盪出數字反差背後,所隱含實務與專業之間內在矛盾的相關反思。

哲學家波蘭尼提出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強調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知識,對應於語言表達與符號解讀的顯性知識,默會知識強調的是透過身體力行與心靈參與而內化的技能與理解力,進一步延伸至社會工作層面,就如現場觀察、社工覺察、事後考查的天賦本質,相對於服務過程中,理論學派運用的嫻熟技術。道為本、技是末,只要本末不倒置,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輝映,便可和諧共存於大師魂與工匠身,這其中連結道與技的,便是社工的經驗智慧,從自身生命的境遇歷練,繪勒訂製出適性服務的案主處遇,從道、技融會貫通的過程,昇華出社工的態度與靈魂。

社工師證照考試制度,是否為鑑別專業與素養的唯一標準,固然是可待商榷,但是,利他初衷的本道與服務倫理的養成技術,互為血肉與骨架,卻是無庸置疑,若有魂魄、血肉和歷練經驗結合的整身紮實功夫,對專業的任何丈量,已非無法承受之輕。引用今年度第一次社工師考試「不要用錯誤的尺度丈量自己」的國文試題,社工師證照的加冕,係對專業學理的雪中送炭,抑或對實務經驗的錦上添花,就留待您、我真誠面對自己和傾聽內心的聲音。

放榜時,歡樂也好、惆悵也罷,只需切記:莫忘初衷!特別是不要用社工師證照的尺度,來丈量人群服務的應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