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衛生福利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的修正草案,要求300平方公尺(90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必須要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這也引發基層醫師的強烈反彈,對此,與身障議題相關的社運團體,除了表達支持修法外,也期盼能夠與醫界有更多的對話,藉以取代可能的彼此對立,此一乍看之下的多方共輸情境,背後是有進一步深究的討論空間。

誠然,環視國內近400萬名的高齡者及120萬名障礙者,即使這當中交雜老年身障化或身障老年化的雙重身分,但是,就近看診的基本醫療需求,早已經是一項兼具市場規模的經濟範疇,如此一來,撇開依法辦理的強制規定,如何借力使力於『老障』或『障老』的基層醫療市場區隔,點明出來上述的利害糾葛,就不能只是侷限於零和關係的兩造對峙,而是要如何從紅海策略以提升到您、我共好的藍海策略,藉此扣緊基層診所的有限能量,以尋找未成熟、競爭少、但有成長需求和發展利基的小型藍湖市場,特別是如何從包括規模經濟、網路效益、反向定位、轉換成本、堅實品牌、壟斷性資源和流程效能等七大市場力量,藉此厚實基層醫療單位放眼於未來的生存利基。

事實上,該項的修正草案規定之所以會造成如此風吹草動的驚恐效應,相當程度上,也是某種資訊不對稱的結構性限制使然,畢竟,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等等一聲令下的強制作為,這除了有其物理環境的不同空間及其增設成本的務實考量外,不知所措且毫無章法的認知基模叢集,直指出來的乃是:長久以來欠缺包括身教、言教與境教所關涉到老障族群的共融相處之道,這才是癥結所在,如此一來,改變就從基層診所的友善環境做起,這何嘗不是一項啟動創造性轉化的應變契機,藉以針對老障人口族群「就醫」的看診需求,通盤檢視和檢討諸如有無、妥適、完備、充足、整體、可近、有效等等福利服務輸送旨趣,進而延伸到從身障到長者的不同類別族群;從基本到進階的分級建置;從新設診間到既有診所;從入口到診間;從廊道到廁所;從慢步到拄杖;從助行器到輪椅;從識讀到通用;以迄於從失智到失能等老障族群分殊差異的看診需求,況且還有從老障的看診風險到醫事人員之於規避職業風險的務實考量。

總之,<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草案的公告,除了有其勢在必行的依法辦理宣示作用外,如何換位思考對於基層醫事人員或診所一方的互為同理,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從不知、無知、到知曉、熟稔,這實乃是一段漫長的超高齡社會要如何得以彼此包容的素養內化工程,如此一來,除了改善措施或增建項目的經營成本與專業知能外,一種與不同人口世代和身分族群的社會性對話機制,要如何建置及其穩健運作,這才是此一推動友善診所「去障礙化」且「通用化」的真義或爭議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