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統計,近年酒駕肇事件數雖有下降趨勢,但今年截至九月底,酒駕死亡人數達二三三人,相較去年同期增廿八人。交通部次長陳彥伯直言,政府近年數度修法加重罰則,但重罰效應正逐漸遞減,到了一個瓶頸,酒駕肇事件數下降幅度已不如以往明顯,現在更要加強宣導。

道安會統計,民國一○三年酒駕肇事件數有一萬三八二二件,造成五三四人死亡、一萬七五六三人受傷,但隨著防治酒駕加強取締,以及罰則提高等因素,去年酒駕總件數已降至八八九三件,二八九人死亡、一萬一二二五人受傷。

不過,今年截至九月底酒駕件數有六一五四件,造成二三三人死亡、七七一七人受傷,相較去年同期事故件數減少四四二件、受傷人數也減少五九○人,但死亡人數卻較去年同期增加廿八人、多出快一成四。

陳彥伯說,很多人都是「不自覺酒駕」,因爲大家都認為不能酒駕是喝酒當晚,但現在很多人酒駕卻是隔天一大早,希望員警在規畫勤務上可以重視,也呼籲民眾喝酒當天、隔天都不要操作個人交通工具。

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理事長鄭健發也表示,年終聚餐可能會吃含了酒精的薑母鴨、麻油雞等鍋物,在不自覺中就攝取含酒精的食物或飲料等,導致民眾無自覺酒駕的危險。

道安會就分析,酒駕高峰以下午四時至晚間八時,以及晚間八時至凌晨十二時,其中下午時段大多是白天飲酒所致,打破過去普遍認為酒駕大多發生在夜晚的觀念。

警政署過去統計也發現,清晨四時到中午十二時,占整體酒駕時段近兩成,顯示白天仍有酒駕肇事風險,也就是俗稱「隔夜醉」;醫師也多次提醒,若喝酒精濃度百分之卅以上的酒,需休息廿四小時以上,才能將體內酒精完全代謝。

北市交大說,很多民眾前一天喝完酒,以為睡一覺就沒事,但每個人代謝速度不一 ,且酒精會影響行車判斷力,這些都是不自覺的,呼籲民眾前一天有喝酒隔天也不要開車。

為宣導不自覺酒駕,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還找來網紅視網膜拍片宣導,其中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因前一晚在家喝高粱,導致隔夜醉的「酒駕事件」,也被剪輯進去,成了「最佳酒駕防制宣傳影片」。(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