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地方報導的時事新聞,背後所糾結的經濟弱勢、經濟風險及其經濟扶助,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話說:根據臺中市政府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臺中市的低收入戶數與低收人口數,兩者都是呈現倍增的惡化趨勢,低收人口數從2011年的21,217人,到了今年(2021年)8月已經上升至44,713人,十年之間增加110%,可見縣市合併後,關乎到臺中市低收入戶、低收人口數持續增加一事,是否反映出來相關權責單位欠缺有效對應的策進作為,至於,該項議員的質詢究責,市府提出的是有關脫貧計畫的應對措施,也就是說,從2012年起就已經推動所謂的「台中市自立家庭築夢踏實計畫」,至今也屆滿十年,特別是透過相對儲蓄以及教育投資的觀念,以鼓勵低收入、中低收入家庭父母與子女兩代共同參與,若果,每月父母存一千元、子女也存一千元,市府就想對各給1,000元,這樣一個月家庭就有4,000元的存款,一年就有48,000元,一次三年的該項計劃就會有高達144,000元的資產累積,換言之,嫁接於中長期的脫貧計畫布建,得以讓經濟弱勢的子女、家戶,能夠產生包括儲蓄、使能以及發展等等不同的脫貧轉向,藉此超越經濟範疇以含蓋生涯帳戶的更多關懷意旨。

持平而言,議員的質詢以及市府的回應,應該是沒有聚焦的自說自話,這是因為,包括舊貧、新貧、趨貧、工作貧窮或是年金貧窮,指涉出來的不單單只是貧窮線之類的資產調查事宜,而是該項所得維持或不足所帶來基本需求的不易滿足,這已然不僅止於資格確認的福利身分擁有與否,而是透過那一道貧窮線所畫下的值得救助與否,是否同時兼顧到人性誘因、制度設計、審查機制、福利依賴、責任義務及其認知結構等多方的檢討、變革;連帶地,與其去突顯身為臺灣第二大城及其經濟窘境的諸多不堪,倒不如進一步扣緊臺中市政府在其人才教育、產經發展、衛生社福、治安警政抑或區域發展,應如何擘劃出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之都;至於,偏屬於工具層次的築夢踏實計畫執行說明,無論是就其參與規模、計畫量能、行政協、調整合服務及其績效管理,均有商榷、議論之處,更遑論於兼具因地制宜、有所權變的該項社救業務,如何展現同中存異的方案特色,況且還有包括中央政府的『發展帳戶』與地方政府的『二代脫貧』,所環環鑲嵌的貧窮次文化圖像和致貧脫貧歷程的有待爬梳、廓清。

總之,這一場議會質詢的通過性儀式,曲終但卻人未散的經濟弱勢、經濟風險及其經濟扶助等議題現象,已經蛻變成為直指集體意涵的一項整體社會事實,如此一來,低收入戶的倍增趨勢及其所反射出來的社會不均,又何止是限縮在臺中一市?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