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行政院的院會裡提出關於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升級策略報告,計畫要從組織(修正衛生所組織規程以提供醫療服務在地化)、員額(修正衛生所員額設置以讓醫事人員的進用更有彈性)、硬體建設(衛生所整建耐震補強、重建與翻修)以及醫療設備(偏鄉離島遠距醫療門診與醫療照護更便利)等四大面向,以逐步將現有的衛生所轉型為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藉此達到在地守護的終極目標。

誠然,從日治時代開始便有所謂的衛生所,時至今日,目前全國的368鄉鎮,更有374家衛生所的設置,長期下來,扮演第一線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等業務工作的基層衛生所,職責之重、付出之多和貢獻之大,早已獲得社會大眾的稱譽、肯定,特別是嫁接於時代變遷所衍生出來的各項新興需求,像是健康促進、長期照顧、心理衛生、疫調篩檢、疫苗注射以及隔離關懷等,更加突顯基層衛生單位要有與時俱變的戰略思維和策進作為,如此一來,顯露於現行包括組織編制、硬體設備、人力運用以及偏鄉守護等等尾大不掉的制度設計失靈與運作效益失能,政府透過前瞻計畫並於2020年之際已投入21億,進行耐震補強、建物評估、拆除新建等工務變革,並且思謀如何進一步將衛生所擴建以變身成為功能俱全、人員具足和專業具備的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就此而言,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便有探究、深思之處。

首先,扣緊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的關懷意旨,標舉「社區」一詞的運作真義,實乃是有它在地生活的契合意義,如此一來,隨其社會變遷而來的任務重點,除了從過往疫苗注射的嬰幼兒照護,進一步地延展至對於長者生理面向的照護看顧外,如何正視來自於人口、文化、地理、產業與景觀的『社區』以及人、事、時、地、物之『社群』的個別性差異,藉以找出在地守護的發展特色,換言之,該項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升級策略,『存異』之處應該是要優先且多於『求同』之類的策進作為,藉此擘畫屬於該社區及其裡面社群住民要有的適性照顧模式。

遠地不說,無論是傳染病防治、防疫訊息、隔離關懷、疾病醫護、健康保健、疫苗注射、心理衛生等公衛項目,相與對應之可及、可近、權責、整合、充足、便利以及願意使用等偏向於服務輸送範疇的概念內涵,斷然不能只是由上而下的構思規劃,便可一舉完備於以使用者為主的個案管理設計和服務輸送效能,更遑論於當前臺灣各個社區資源所關涉到社會不均的結構性環境限制,致使該項的升級策略,巨視面向的典章制度規劃理當更要配搭於微視範疇的服務輸送布建。

事實上,過往衛生所的公衛角色扮演,表現成績之所以秀異傲人,無非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主客觀脈絡條件,畢竟,受縮於過往相對封閉的社會型態,以地段管理出發的各項身心照顧,這也使得諸如從產前到產後的健康守護,抑或成年疾患的相關醫護,當只是用以推動全人關懷的一種方便法門或運作策略,如此一來,社會變遷所顯現出來的社區守護內涵,是要有時代意涵的不同關照,即使是要規劃設置所謂的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這也並非只是原有衛生所的升級版或旗艦店,而是要去找回地段管理及其全人關懷的初心與熱情。

如此一來,針對在地服務工作的社區資源盤點、連結、整合與運用,國建署要如何統整於社家署、心口司抑或是跨部會而來的照顧管理機制設計,這將會是轉型成為社區照護中心執行效益良窳的關鍵所在,否則,現行以社區為其標地的各項計畫構思和規劃措施,恐有疊床架屋的重規疊矩之虞,況且還有「人與事」、「權與責」、「個案工作與個案管理」的彼此混淆或相互拉扯。

總之,一個人或一群家人不能自外於社會而單獨存有,如此一來,以在地生活為基要的社區服務工作,無論是內政、衛生、社福、警政、教育或產經,更當要就其「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鑲嵌貫通,扮演轉銜或創造性轉化的積極角色,就此而言,攸關到該項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升級策略,宜是要將視野、格局擴及到以蹲點、陪伴、植根為主的在地整體守護布建,藉此讓就醫、就學、就業與就養,環環相扣於安居樂業與幸福守護的社區工作藍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