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玲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湯餅之期奶奶給了我一條包裹用的小被被,物換星移幾度秋,這條被子仍伴我左右。曾經也為了被子是否該清洗或是丟棄而與家人鬧過彆扭,之中也不乏痛徹心扉的家族情感,總之,歷史的血淚一再見證我與小被被間可歌可泣的革命情感,時至今日家人也已習以為常,不再堅持將我倆分開。

心理學將此稱為「安全毯現象」(Security Blanket),所指的乃是透過安慰作用的物品(Comfort Objects),藉此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與慰藉。桃園市特教專業團隊巡迴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解釋,3個月至2歲為嬰兒適應與母親分離、逐漸發展客體關係的階段,慰藉物的目的是用以協助處理母親不在身邊的焦慮與不安。對於這樣的不安感受,英國小兒科醫師與兒童心理學家溫尼寇特(D. W. Winnicott. 1896∼1971)也曾提出「過渡客體理論」,闡明每個人從嬰幼兒期開始,即會為了安全感的需求,投注於某些特別物品,期待擁有屬於自己可操控的東西。隨著客體關係建立,4-5歲之後的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時,必須要自我成長與獨自面對,此時期慰藉物所扮演的過渡客體角色,蛻變成為母親的替代性來源,以讓孩子從中獲得安全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邱顯智主任認為,人會透過具體的物質與非具體的形態,來與外在世界建立關係,前者為讓人感覺賴與喜愛的物品,後者為音樂或是某種現象等,均在於獲取安全感受。同社會心理學所言,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彼此是交互影響的存在,因此,持續過渡客體的行為,並不代表有問題,面對孩子的「安全毯現象」,與其強制阻斷孩子與慰藉物的關聯,倒不如提供孩子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正向的心理支持。

我比同齡小夥伴提早兩年進入國民教育體系,猶記小一入班的首日,面對陌生的環境與要求,即使慌張仍逞強著不肯表態,我也不希望集結不安、焦慮等各種情緒而出現此起彼落的哭聲,畢竟,信誓旦旦承諾不會後悔與放棄的人是我自己,甚至於果斷的放開媽媽牽著我的手、獨自迎向守候在教室外的老師,所以,我絕對不能讓自己的驕傲妥協於週遭低迷的氣氛,但是,又該怎麼面對無助的我呢?我好想哭、好想距離學校500公尺處在醫院工作的媽媽,還有我的小被被,他獨特的臭味與觸感連結我對父母、對家庭的依賴感受,強烈的情感需求迅速在心中發酵,即將潰堤之際,同桌的女生適時遞過來折半、有味道的橡皮擦,記憶中橡皮擦的味道早已模糊,但是,刻劃在心上的卻是情緒獲得安撫的安全感,足以讓我平靜度過混亂的第一天。

幾近不惑之年的現在,雖已逐漸習慣父母不在身邊的好似獨立,但是,雷同當年般的不安與焦慮,仍會不時的干擾內心的平靜,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依舊不敵感官觸碰到小被被的那一刻,當嗅覺與觸覺所連結到潛意識裡對於父母的情感依附,頓時,才覺察發現,原來是我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