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依據報載,繼臺灣鳳梨遭禁止輸入後,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布通知指出,因檢出介殼蟲將於9月20日(2021年)起,將暫停臺灣的釋迦、蓮霧輸入中國大陸,對此,農委會主委譴責對岸片面中斷貿易不符合國際規範外,並且宣布將祭出10億元提升內外銷措施,同時,也呼籲國人要全國一心購買釋迦跟蓮霧挺農民,來搶救臺灣的釋迦、蓮霧市場。只是,農委會所提出的因應之道,正與半年前陸禁鳳梨事件如出一轍,早在鳳梨遭禁止輸入中國時就該有所因應,但是,半年過去了,釋迦到蓮霧外銷輸陸的比率依舊都超過9成5,政府當初說要開拓新的外銷市場,顯然,結果是令人不勝唏噓的。

基本上,水果外銷不論銷往那一國都具有嚴格的檢疫程序,臺灣水果之所以大量銷往大陸,除了地理環境相近、縮短運送時間外,更重要的關鍵,正是政府避而不談之大陸讓利的『水果政治學』;連帶地,針對陸方以多次查出介殼蟲為由暫停輸入之問題,農委會是否進行全面性檢討,為何陸方多次發函通知我方卻未有所改善,反而以介殼蟲早存在水果的外表,只要透過薰蒸便可處理的消極應對和推卸責任,甚或是,反客為主地呼籲陸方若有科學證據應主動說明,而非是片面的暫停輸入。誠然,只是過去的兩岸關係尚好之際,陸方對於臺灣的水果檢疫,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臺灣也將讓利視為是理所當然,卻沒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更缺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危機意識和風險管理。

事實上,自今年2月26日大陸宣布暫停進口臺灣鳳梨時,專家就曾示警,臺灣外銷對大陸依存度達95%以上的釋迦、蓮霧等水果,可能會成為下一波的封鎖名單,然而,身處在水果王國的臺灣,水果的「真滋味」比不上「政治味」,在兩岸雙邊沒有直接溝通管道下,檢疫問題將一直難以解決,畢竟,臺灣農民依靠以外銷中國市場所帶來的固定銷量和穩定收益,如此一來,除了兩岸市場的運作差異外,政治關係的相互糾結及其盤根錯節的政治角力和利益分配,從而也形成了一門微視範疇的『水果政治學』。

冀此,農委會表示已準備好10億元經費準備處理產銷調節,推動釋迦收入保險、電商銷售、農遊券加碼、企業採購平台、啟動加工,至於,外銷部分,將提高外銷獎勵額度,強化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港澳市場開拓,外銷目標釋迦5千公噸、蓮霧1千公噸,只是,相較於鳳梨已有拓銷日本等海外市場,釋迦與蓮霧這兩種水果對於大陸依存度更高,替代性也就更低,一時之間要找到其他的國際買家,實屬緊迫,若是施用「愛國心」的手段,也可能會有邊際效應的遞減問題,政府能否像上次「鳳梨事件」一樣,順利幫助農民度過危機,價格不至於崩盤,這部分還是有待觀察。

總之,農委會應該立即召集有關單位及檢疫官員開會,向大陸提出組團登陸或視訊會議的要求,並請對岸提出病蟲害查驗照片、證據,在面對一波波的農業制裁,不是持續喊話激化對立的時候,而是能否和平對談,以保住農民的經濟生計。尤其,國家政府不能一面打抗中牌來賺取政治紅利、激化兩岸對立,對於中國的強烈反制,卻是毫無準備,提不出任何的因應對策,就只能訴諸於「台灣對中國出口創新高,證明中國需要台灣」的大內宣,來自欺欺人。

誠然,政府倘若不能「從歷史中學會教訓」,那麼,只能再一次的「等著被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