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和農委會的統計顯示,臺灣地區15歲以下的小孩,每年遞減4%,相形之下的寵物登記數量,卻反而是以超過6%的速度逐年成長,以至於,在去年(2020年),臺灣地區的寵物與15歲以下小孩出現所謂的「黃金交叉」,也就是說,毛小孩的數量首度超過幼年小孩的人口數,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特別是家暴的行徑內涵,便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誠然,從抽象學理到具體實務,關乎到家庭暴力的概念指稱,不是揆諸於對象別之於老人保護、婦女保護、兒少保護或四親等,便是有其包括身體上與精神上不法侵害的不同家暴種類梳理,連帶地,諸如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或兒少保護結構化決策模式(SDM)等安全評估,指陳出來的還是以人類為其主體的家庭動力考察,以至於,忽略了當前的家庭組成、結構、內涵、功能與運作,已然不同於過往農業社會的差序格局,如此一來,即使是同樣的一夫一妻再加上同住的小孩,也已經從未成年人的狹義核心家庭,擴充至成年子女以迄於與毛子女之類寵物同住等等分殊差異的家庭樣態,這也使得對於家暴行為、家暴歷程到家庭處遇的探究考察,寵物或動物之類的不當對待,業已成為某種的危險事件,特別是背後所糾結與人類家暴情事的風險係數、相應關係或是因果推論,這部分也成為對於高風險家庭、特殊境遇家庭、脆弱家庭、危機家庭的重要觀測指標或爆口線索。
基本上,攸關到動物自身所遭受的不當對待,直接對應的乃是<動物保護法>的某種文明化指標,但是,無論是『非親』的一般動物或是『即故』的家內毛小孩,任何的暴力行徑,看的到是像是施虐的媒介手法、受暴的成傷致死之類的外顯行為,而進一步深究的則是從自我概念、人格特質、情緒管理到社會情理等等隱而未現的認知結構,如此一來,對於任何的動保案件,就有必要嫁接在社工覺察,以進行包括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團體動力、社區動力抑或是文化動力在內的系統動力考察,這部分固然是會加重主責社工面對危機任務的的處遇壓力,但是,正面思考乃是:若果是藉由動保案件以窺察到後續人身戕害的可能蛛絲馬跡,那麼,此一專業自我的社工處遇,自當是要將毛小孩的不幸遭遇,視同為從親密關係暴力到兒少保護之類的處遇橋接,也就是說,即使「動保」與「兒少保」或「家庭暴力」不盡然是某種不可逆的如是因果,但是,此一另類的併案,這又何嘗不是直指對於當今家庭圖像抑或行為人身心發展的勾勒理解,人群服務工作尚屬於某種無知之幕的人性想像。
總之,對於沒有血緣的家人關係如毛小孩,從如常相處的情感依附到情緒失控的暴力相向,是否會從毛小孩的傷害事實以殃及到小孩或其他的家人、是否會從對毛小孩的不當對待到目睹暴行的創傷症候群,是否會從綁架動物的生死以作為人身要脅的暴力屈從、是否會從毛小孩的不幸遭遇以預伏某種動機意圖與犯罪事實和後續影響的牽連掛勾、是否從動保的一般通報以提升為責任通報的預防性介入、是否會從動保社工化到社工動保化,抑或從主管機關的農政單位以送移到目的事業社福機關的照顧管理模式,諸如種種也讓「動物傷亡的事實」的動保議題,有如貓膩般,在其攻防之間,糾結的可能是更大的暴行連結或是某種的求助訊息,如此一來,從動物保護案件到社會福利案件之間的另類糾結併案思考,將會是另類發展性社工的實施場域和服務標的。
總之,勇於面對己身的脆弱,此一檢視專業自我的誠實作為,從而讓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有其嶄新的視野、境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當前社會中,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對應的社會議題逐漸成為焦點。根據資料顯示,15歲以下小孩的人口成長正在逐年遞減,寵物登記數量卻持續增長中,這種現象引發了人們的深思,尤其是在家庭暴力和親密關係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影響家庭安全的重要因素。核心家庭中若出現家庭暴力,不僅對女性和老年人的保護提出挑戰,還包括了對兒童與青少年的保護。暴力的存在不僅是一種對人身的侵害,也可能衍生出兒少的心理創傷造成創傷症候群。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兒童可能面臨不法侵害,而成年人若面對威脅,則可能會發展出更大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日益增加的寵物登記數量,亦能夠反映家庭情感的轉變。許多家庭選擇將寵物視為其一部分,但若在家庭暴力的情境下,寵物同住可能會遭遇不當對待。這種對待不僅影響寵物的安全,同時也會反映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和諧。
面對這些問題,社會需要建立有效的危險事件評估機制,如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幫助專業人員識別和評估家庭暴力的風險,以便及時介入。保護機構也應該加強對兒童、婦女及老人等脆弱群體的保護措施,以防止不法侵害行為發生。動物保護的觀念也不能被忽視,社會需要呼籲對待寵物的正確態度及監督機制,以減少家庭暴力的影響因素。
透過這些動作,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這種交錯的社會現象,並在面對家庭暴力問題上進行有效的干預及防範。重視這些關鍵行為不僅是對家庭社會結構的響應,也是對每一個家庭成員權益的深切關懷。在未來希望我們攜手努力,建立更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以保障每個家庭成員的安全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