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最新的退休生活調查報告指出:退休的民眾表示,家庭收入至少每個月要有新台幣55,000元,才能過一個舒適的退休生活,更有近6成的退休人士受訪指 出,想要維持一定水準的退休生活,最晚在40歲以前一定要開始準備退休的相關事宜,對此,扣緊不同生命週期(life cycle)、生命事件(life event)及其家庭生命歷程(family life course)而來的相關議題思索,就有它進一步的探究空間。

基本上,上述來自於已退休人口族群的表達性需求,自然是有其綜融於自覺性需求(felt need)以及比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的全面考量,就此而言,扣緊不同年齡族群之分類且分級的退休規劃,是有它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必要性提問,只不過,從已退休的60歲世代以向前遞延到即將迎接第二春的50歲世代、三明治夾心餅乾的40歲世代、期待成家立業 的30歲世代以迄於社會新鮮人的20歲世代,此一各種年齡世代的人口族群(cohort),也意指著因應於不同生命流點(life point)的人身遭遇,而有著不同風險程度的變應措施,特別是直指背後家庭本身所應該要兼具的支持能量、能力和能耐,是否也隨之與時俱增?就此而言,在 這裡的論述真義理應是要扣緊從個體層次的各人以擴及到集體層次的夫妻、親子抑或是整體層次的親人、家庭,從而去思索一套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社區照顧藍 圖,要如何建置完備和妥善以對?

以此觀之,依循著從男女各自打拼的「一人」、兩造情緣婚配的「二人」、傳宗接代的「三人」、含飴弄孫的「三代」、甜蜜負荷的「二代」、空巢單飛的「一 代」、獨老孤寂的「一人」到機構安置的「多人」,而此一糾結著生、死、老、殘、傷、疾;食、衣、住、行、育、樂以及可婚適嫁和安居樂業的不同生命事件,理 應也是要隨著社會變遷的脈絡條件,以規劃不同的對應內容,畢竟,從一人到多人或是從個人到家庭,環繞而來的會是包括角色扮演、家計負擔、職涯規劃、生養條 件、長照壓力以及經濟安全等等的個別性、類別式以及項目間的需求評估;連帶地,回應於性別主流化的文明內含,那麼,當婚當嫁的生命事件,理當也是要成為其 中一項而非唯一抉擇的生命出口,也就是說,而是任何的人身際遇,隱含的是某種的生命自覺、生命自主與生命自我,就此而言,含蓋本人知於本人的個人移轉、本 人之於家人的世代移轉以及本人之於外人的社會移轉等等的機制設計,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遠地不說,高齡老化的人口海嘯,已然是悄悄來到,而此一舖天蓋地的衝擊影響,早已超乎退休的生活安排,並且蛻變成為一項迫在眉梢的公共議題,就此而言,已 老的第一代雙親加成於近老的第二代子女,此一年輕老人用以照顧年老長者的突兀景象,無乎是突顯了無論是居家照顧、社區照顧還是機構照顧;日間照顧、晚間托 顧、夜間喘息與清早陪伴;抑或是月托、日托、延托、臨托與夜托等等的照顧型態和看護模式,宜有它通盤擘劃的必要?以此觀之,即便是推動以在家照顧為要的守 護政策,但是,從建康到不健康的生理自理能力以及從小康到貧困的家庭維生條件,亦何嘗不是點明出來:涉及到在家老化的老窩、老本、老伴、老友以及老終,究 竟要如何地可能與可行?至於,相關的改造工程又是否可以有效舒緩上述高齡化現象的困境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