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10年舉辦一次的全國性人口及住宅普查,業於去年(2020年)辦理第7次普查,共計完成135.7萬戶、392.1萬人的訪查工作,這也使得關於人口普查圖像的結構性探究,是有進一步論述之處。

首先,扣緊「婚姻家庭—生計經濟—身心健康」的關照面向,嫁接於2018年臺灣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之林,這使得65歲以上長者的人口數量、居住型態及其照顧需求,已然成為這次普查相當重要的一項關注議題,對此,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367.1萬人,占總人口的15.9%,較99年劇增122.6萬人,已經是用加快的速度朝著超高齡社會(hyper aged-society)挺進,連帶而來的是,需要他人長期照顧者的老年人口,業已直逼有50萬人之譜(48.7萬人),占老人總數的13.3%,較99年也續增17.6萬人,至於,這群三百六十多萬的長者,與子女同住者占51.9%,僅與配偶(或同居伴侶)同住者占21%,與其他親友同住者占8.8%,居住安養機構及寺廟等非普通住戶者占2.8%,獨居者 57.1 萬人占15.6%,如此一來,相迎於照顧社會而來的照顧責任、照顧素養以及照顧能耐,此一隱含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亟待「個人—制度—大環境」的通盤檢視、解套。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回應於勞動人口與依賴人口的相互拉扯,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的惡化趨勢,也讓15至64歲之間年齡層的人口數量、素質,成為重要的推拉力量,對此,這一次的普查結果也顯現出來持續偏低的生育率,像是未滿15歲的幼年人口也續減約66.8萬人(291.4萬人、占12.6%),致使這個工作年齡人口雖有1654.7萬人(占71.5%),但也減少16.9萬人,而成為歷次普查的首次負成長,該項的勞動力赤字,已然成為人力資本運用的一項發展危機,如此一來,包括產業與社福在內的移工人數,一舉突破70萬人之餘,除了用以填補勞動市場和家戶照顧的人力短缺外,如何嚴肅看待包括產業結構、家庭組成的變遷意涵及其應該要有所布建的人力資本投資、運用,這部分的失衡或失調情形,早已不能小覷後續可能的衝擊影響。

最後,109年的常住人口為2383.4萬人,近10年平均的年增率則是降至0.3%,這其中本國籍為2291.3萬人,非本國籍為92.1萬人;另外,國人(有戶籍者)常住國外者為65.7萬人,也較108年約減少18萬人,其主因固然是因為疫情返國或取消出國而有所增加,但是,包括出生、死亡的「自然增減」以及遷出、移入的「社會增減」,這也使得臺灣一地總人口數的年減率、人口負成長以及分布狀況態勢,像是北部人口1,134萬人、占47.6%最多,但是,增幅卻是縮小,中部增幅倍增,南部及東部續減,至於,各縣市裡有八個縣市人口增加,諸如新北、桃園及台中各成長7.6%、11.4%及11.1%,新竹縣市因有竹科效應而增21.2%及4.8%,台南也因南科發展增1.9%,宜蘭縣更因為鄰近雙北市而由減轉增1.5%,金門縣發展觀光增17.4%等,勢必會是另一波不同內涵、力道的人口海嘯,而值得跨域、綜融、超前以及中長期的遠見布建。

總之,每10年辦理的人口普查,自當是可以從中爬梳以10年為界或以20年、30年、40年抑或是50年為限的發展樣貌,及其這當中所糾結『變』與『不變』的運作法則,弔詭的是,是否順勢而為地針對本次的普查結果(第7次普查),以檢視過去10年的策進作為以及未來10年的超前部署,究竟還是那些有待努力、奮進的變革空間。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