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內政部發布最新一項關於全臺各個縣市包括「日間活動人口」、「夜間停留人口」的新型態人口資訊,這也使得相與衍生的變遷意涵,實有進一步考察、論述之必要。

基本上,該項新型態的人口資訊,就其結果而論,也是不超出當代臺灣地區人口群聚都會化趨向的變遷圖像,如此一來,無論是平日的日間活動人數或是夜間停留人數,六都占全國總人口都有超出七成以上的比重,像是平日的日間活動人數係以新北市的376.0萬人最多,台北市350.8萬人次之,台中市309.8萬人居第3,六都合計占全國人口的72.58%,至於,平日的夜間停留人數也是以新北市的440.5萬人最多,台中市308.4萬人次之,台北市279.0萬人居第3,六個直轄市共計占有全國人口的72.14%,此一過度向著都會直轄市靠攏的集中現象和資源馬太效應,也讓相關問題的解決處遇措施,就不單單是個別或單一縣市就可以一手托天的,畢竟,從特定縣市所延伸出來的生活共同圈,這也讓尋常的活動人口與停留人口,是有其區域地緣彼此環扣的依附必要性。

事實上,隨著工商經濟發展、便捷大眾載具、區域移動頻繁便利,致使各個地區日夜間、平假日的活動行為,也成為一項受到關注的公共課題,只是,生活共同圈的模糊概念,宜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畢竟,就學、就業等不同的生活課題,這使得屬地主義而來的相關福利設計與設施設備,便有回應於配搭相對生活機能之必要,遠地不說,偏向於福利服務輸送範疇的托育服務、學前幼教、義務教育等社政、教育的公共資源,要如何得以雨露均霑或比例原則,以嘉惠於一河之隔的人文區位落差,這是因為:區位之間的階層差距,終究還是來自於需要藉由較久的通勤時間,來換取家庭不同生命週期及其家庭成員量能擴增而來的生活空間,如此一來,倘若國土規劃未能完備到位抑或是高房價市場尚無法有效引導的話,那麼,包裹於縣市、地緣、區域、城鄉與全國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等三生課題,顯有整體考量的迫切性。

總之,日夜活動及停留人口的最新統計通報,不只是限縮於就學、上班之類的區域流動,而是該項人籍合一的制度設計,除了能否適時放寬對於從東部到西部以及從南部到北部的城鄉漂流外,更是要去正視區塊彼此之間的人口活動停留,業已顛覆大規模、全島樣態所之於社會性遷出或移入的傳統人口遷移型態,如此一來,當下迫在眉睫的區域性質之整合服務和輸送網絡,這早已超出過往遠距離一日生活圈的人口走動想像。

對此,關於從遷移的人口流動到如常人口的移動,此一所糾結的變遷意涵,才是該項新型態人口資訊的考察真義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