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試水溫的民調風向球,以徵詢社會大眾對於是否要對青少年在上網一事上有所規範制約。

基本上,該項的提問包括有是否在晚上零點至六點的深夜時間禁制使用網路?以及是否在一天的時間裡規定若干允許使用的上網時數?以此觀之,前者比較是「時 段」性質的消極作為,而後者則是偏向於「時數」概念的積極措施,也就是說,倘若採行的是深夜時段的禁制上網,那麼,複雜問題予以簡單化的切割處置,自然是 方便對於上網一事的全面性控管,但是,不能上網之於是否作息得以正常以及是否會出現其它的替代物以至於增生更多的棘手難題?就此而言,某個問題獲致解決的 同時,又已然隱含著更多預期與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這將會是採行「時段」負面禁制而來的必要性提問!

至於,回應於一天之內「時數」概念的積極措施,那麼,此一傾向於高度自律和低度管理的思維模式,又要如何針對人性誘因及其環境條件而有其必要性的對應措 施,畢竟,允許一定時數的上網時間,終究還是要回歸到什麼樣的年紀須履行什麼樣的人生責任和角色扮演的社會化目標?連帶地,無論是「時段」抑或是「時數」 的範疇操作,問題的癥結點也不全然只是在於那個時段不能上網以及可以使用上網的時間限制,而是上網的目的及其因為網際網路的使用所可能招致某種身心靈的網 路戕害?准此,關乎到對於青少年在上網一事,是否要加以規範制約,就不單單只是聚焦在工具層次的技術操作,而是在規範層次上以進一步反思:陷入於正向與負 面以及創新發想和攻擊霸凌的網路世界裡,究竟這一群新生世代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已然翻轉出什麼樣的蛻變人生?

冀此,該項試水溫的民意風向球,又何嘗不是指涉出來所謂的上網一事,不僅成為兼具某種集體意義的社會事實,尤有進者,相與關聯的衍生性難題,業已悄然地讓 孩子失守、家長困守、學校棄守和社會遁守,而造成多方皆輸的共難結局,就此而言,通盤且整體的建置對應,亦隱含著從戰略到戰術;從規範層次到工具層次;從 應然到實然;從時段到時數;從網路到其它的依附媒介;從個人、家庭到社會;以及從自律、中介到他律而來的綜融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