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臺大校長受邀演講指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自認是讀錯科系,事實上,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顯示108學年,大專校院有18萬6446名學生休、退學,占全體學生的15.3%,更是創下了歷年以來的新高,這其中的志趣不合乃是一大的主因,此一來,從過半學生讀錯系到一成多學生休、退學的延伸性思考,實則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從原系到他系、從內轉到外轉、從平轉到降轉等等不一而足的流轉現象,背後所要深究的乃是『就讀』的意願、『攻讀』的能力抑或是『續讀』的結構性限制不一的歸因事由,就此而言,轉系與否,自當會是同時糾結著後果與前因的環扣因素,也就是說,轉系轉校抑或是成功與否的配套措施,這才是檢視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真義所在,畢竟,何等重要、重大的轉系事件,回以志趣不合的琵琶他抱,離開是否心更寬抑或思念總在離開後開始,主要還是涉及到續留與否的整起事件演進歷程,究竟有無其它的配搭措施,遠地不說,何以會是志趣不合,係為找不到了解選讀原系的知識體系涵養抑或是未能靜心精進以面對可能的學習障礙?

連帶地,毅然決然他系或外校的轉讀,又是否存在著從自欺欺人到自圓其說的認知失調障礙?冀此,從學生個人到系上教師或是校方輔導團隊,理當就其學習授予的蛻變過程,導入更多的協力機制設計,而非是以降低或放寬轉系的門檻條件或是祭出類似「Gap Year」計畫,藉此增加學習的彈性空間,來留住學生的可能流失,畢竟,『技為末』的各種權宜手段操弄,還是要回歸於『道為本』所之於年輕世代認知基模、心靈結構等學習主體性意義的根本爬梳,否則,淪喪的就不只是學生的人數,而是學生素養的怯弱,這似乎也會是高教人力競爭資本的根本危機所在。

以此觀之,頂大學校陸續所採取放寬轉系門檻、增加轉系名額、鼓勵雙主修輔系、另設跨領域學分學程抑或不分系學士學分學程等策進作為,是要有從校方自身的高教市場生存到對於完備學生兼具獨立能力之於創造性轉化的貫通意義,否則,若果轉與不轉背後所糾結的自我概念、探索教育、職業重建與生涯規劃,依舊未解的話,那麼,流竄之間的又豈止於就讀的年限或校方的學生人數,而是大學庸俗化、大學生素養空洞化的多重危機。冀此,還原回到自我探索、摸索的基本提問:您現在人在那裡?您想要去那裡?您怎麼到那裡?您已經到那裡了嗎?起心動念,您又想往那裡去?此一直指不同階段的目標管理抑或整體面向的職涯規劃與第三人生,這也使得作為某種基本涵養的探索教育與職業重建,現行的體制設計或是多元陪伴、培力的制度運作,還是有很大施展的進步空間。

最後,框架於『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好未來』的傳統文化主義,這使得上述以志趣不合為主因的大學生就讀、選讀、攻讀或轉讀等迷亂情境,理應是要回歸到「個人(蘋果)—制度(木桶)—大環境(製造商)」的關照視野,如此一來,層層堆疊、環環相扣的學習壓力和道德指稱,出現學用落差的又何止於年輕的新生世代,而是文憑主義枷鎖於華人社會的生命之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