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1987年提出「布倫特蘭宣言」定義永續發展必須「能滿足我們的現代需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自工業革命以降,城市開發以及工業與經濟發展的背後,我們的地球正面臨全球暖化,當地球被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厚厚的籠罩,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像是七月份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因為短短幾日從天而降的強降雨,讓號稱「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鄭州,對於強降的暴雨讓海綿飽合而無法吸收,這使得城市猶如汪洋,幸運脫困的民眾含著淚跋涉水中與家人報平安。顯然,極端氣候議題已如灰犀牛效應般,情勢緊迫而需要嚴肅看待。

首先,大陸鄭州自2016年起投入巨資建設規劃,試圖讓城市能接近到都市開發前的水文循環狀態,什麼是水文循環?係指地球上的水如何由一地流動到另一地和其所流動的水量,水文循環的主要動力是依靠太陽的熱,在大氣中的水氣凝結成為雲,再降落到地面成為雨或雪,地面上的雨水會透過幾個途逕循環:(一)蒸發:經由太陽的照射直接「蒸發」回到空氣中;(二)蒸散:透過植物的根所吸收,由葉部再放回到空氣中,叫作「蒸散」;(三)滲入:降下的雨水可以「滲透」到地面以下成為地下水;以及(四)逕流:其餘的降水就在地面上流動,以「逕流」在匯聚成為河流進入海洋。

其次,海綿城市,是一種在都市中建設防洪防澇並兼有生態環保功能的新型都市模型,海綿城市對於雨水管理,利用接近自然的水文機制,讓降落的雨水盡量的現地處理(On-site treatment),從源頭就開始減少雨水的逕流產生與汙染,至於,讓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當雨水降落,可以透過六大措施:「滲水、滯水、蓄水、淨水、用水、排水」將「吸收」的水「釋放」。希冀改善城市的淹水問題、城市逕流的污染與節約水資源等。因此,每個海綿城市因應防洪的策略,也會因建設條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程度與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因應策略。

故此,水資源影響著氣候變遷,依據台灣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TaiCCAT)計畫發展調節能力建構六步驟:界定問題與設定目標、評估與分析現況風險、評估與分析未來風險、界定與評估調適選項、規劃與執行調適路逕、監測與修正調適路逕,希冀透過檢討與評估與調整,以找出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未來希望。

我們的地球母親,儘管有很大的部份為水的比例,排除海水,能為地球的子民所用的淡水資源比例仍少,而大部份分佈於南極與北極的冰蓋之中,不論是從自然科學、生物環境系統或文化與哲學的觀點來看,水資源孕育了大自然,連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也曾感動的讚嘆道:「水,驅動了自然」。

最後,聯合國定義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2021年的主題為「珍惜水、愛護水」,我們不要放棄對於城市的水文循環系統建立與維護,以及最根本的核心價值,關心水資源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為了下一世代能擁有在好的環境下發展與生活,我們需要珍惜水資源,同時,要以積極的態度、作為,減緩極端氣候帶來的生態、能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