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COVID-19疫情持續一年多,過去兩個的疫情月狀況更是嚴峻,尤其是在三級警戒下重創各行各業。為了因應防疫的需求,許多行業面臨到生存考驗,甚至有些商家被迫關門,員工因此失業或放無薪假,更有不少家庭經濟受到衝擊,生活頓時陷入困境,連溫飽都出現問題。對此,由在野黨所發起的愛心待用餐活動,想要串連全台215家愛心店家,藉此拋磚引玉來號召民間力量,一同響應推動愛心待用餐,這也使得國家政府如何有其振興紓困的有效政策,便有通盤檢討之必要。

「待用餐」文化起源於義大利拿坡里的一間咖啡店,而這間咖啡店的消費者多為工人階級,當某個人遇到好事後,他就會在咖啡店付兩杯咖啡的錢,但只拿走一杯咖啡,之後,如果有人需要即可免費獲得一杯咖啡,以此稱為「待用咖啡」或是「分享咖啡」。至今,也已有許多國家的咖啡店舉行和參與了這種活動,以及後續擴大到其他餐點或飲品,因此,「待用餐」亦指善心人士提前支付餐飲費用給店家或是店家準備免費餐飲,以讓貧困或其他有需要者,可以享用餐點的一種慈善行動和文化。

事實上,「待用餐」不是新的概念,不管是早期的眷村或是本土的庄腳,守望相助、彼此搭把手,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以此觀之,待用餐的策劃與執行,正是為了把過去美好的事物找回來,藉此追索早已存在於民間的一種溫暖善行,只不過,值此疫情期間,生活困頓者突然增多,需要待用餐的人數也因而增加,因此,透過民間與傳媒力量的號召下,邀約更多店家加入待用餐的行列,並發起民眾的量力捐輸,透過待用餐的機制溫以暖人間社會。

實際上,從2013年1月起新北市「幸福保衛站」政策已推行9年,與4大超商合作,各門市作為關懷據點,納入高風險家庭通報網絡,透過超商發現社區內需要幫助之高風險家庭兒少,及時通報,即時提供弱勢學生餐點、資源及服務。以創意的公共政策,運用極少的資金,結合既有的超商門市,建立滴水不漏的社會照顧網,累計至109年底取餐人數已達2萬8,639人,並在109年進一步結合「好日子愛心大平台」八方雲集的實體點家,提供熱騰騰餐點以讓學生補充活力。特別在疫情期間,原免費提供每份80元餐點,可加倍取餐1次提供160元餐點。依新北市教育局統計,過去每個月約只有百人取餐,但是,今年(2021年)六月到超商取餐就有4,664人次,八方雲集也有876人次,取餐數增40倍,顯見出來現今極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是比想像中來得更多。

在後疫情時代下,除了捐贈醫療物資,若只是單純捐民生物資,僅能幫到經濟弱勢民眾而已,因此,推動愛心待用餐的計畫是不僅能直接幫到弱勢族群,同時也幫店家引入經濟活水紓困;連帶地,待用餐取餐採取的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制度,讓民眾只要到提供待用餐的店家表達需求,不用留下電話或登記名字,即可取走待用餐點,避免讓領取人覺得會被標籤化、社會烙印,或是擔心個資可能被挪用,希望能從間接到直接性服務輸送,來提供餐點給有需要的人得一頓溫飽。

最後,以殘補式的社會救助思維,實難以止住貧窮問題,也無法避免「漏接」掉可能更為需要照顧的弱勢族群,因此,除了是由社區式的「服務輸送」到「業務協調」外,理應是要有由從下而上的「福利服務」及其「服務整合」來加以執行,對此,由地方政府推動愛心待用餐計畫,與民間企業、餐廳、超商結合,除了協助提供餐點外,並且透過「公私協力」合作來照顧弱勢族群。冀此,政府應朝著「解決問題」、「資源連結」、「系統整合」、「政策倡導」等四大面向,進行通盤性考量,主動積極成立整合平台的網絡系統,透過整體的扶助體系以支援整個脆弱家庭,建立相關照顧輔導機制,即時給予這些需求者關懷及協助,藉以避免從「風險需求化」加劇惡化於「需求風險化」所衍生出來後續更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