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面對疫情是否降級解封的未定之天,對於學校系所、實習學生抑或是機構單位來說,總得務實地設置能否如期進行暑假實體實習的停損點,而不至於讓此一難以煎熬的未知數,影響到社工實習的學生權益。

誠然,社工實習的運作意涵乃是在於讓抽象、規範、學派的理論涵養,有其對應或鑲嵌於實體、工具、實務的現場應變,以此觀之,關照於這兩種不同的學習典範,那麼,社工實習的真義就不在於兩者之間的孰重孰輕、主從順位,而是要讓莘莘學子的社工新手,有著多元的學習機會,藉以了解遠望近觀、規範想像與現場真實之間的貫通落差,也就是說,藉由社工實習的機制設計,以提供包括人格特質、知能素養、專業自我抑或是職涯規劃的一種可能轉化契機,如此一來,貼近、蹲點和紮根於人群服務的運作現場,從而以避免隔靴搔癢的我執本位,只不過,一旦無法拉回到現場的經驗實作,那麼,關乎到社工實體實習的創造性轉化,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事實上,社工實習的概念內涵極為複雜、深邃與多樣,舉凡從兒童、婦女、老人、少年、身障到其他人口族群的「對象別」;從支持、補充、保護到替代的「屬性別」;從兒童保護、婦女受暴、家庭處遇、長者照護、庇護工場、中介教育到其它經驗現象的「議題別」;從公開、半公開到保護業務的「風險別」;從一人的個別實習到集體的方案實習的「樣態別」;以迄於從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方案評估與設計到社會福利行政的「領域別」,點明出來:防疫期間社工遠距實習之於可行或不可行的命題意旨,斷然不是兩擇一的二分性切割,更不是現場實體以及遠距見習的兩方對峙,而是如何從中找出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以及如何面對社工實習背後所較難以超克的結構性限制。

事實上,社工實體實習首重於人在環境之中、情境之內的臨事、臨場與臨時的諸多權變,這自然是要擴及到人與人、人與事以及事與事的不同連結關係,更遑論細緻到對於「人—文—地—產—景」、「人—事—時—地—物」、「食—衣—住—行—育—醫」以及「生—死—老—殘—傷—疾」的綜融評估和處遇計畫,如此一來,即使推動人不在現場的社工遠距見習,是可行、迫切和必要的,但是,這絕非可以全然適用於包括「對象別」、「屬性別」、「議題別」、「風險別」、「樣態別」或「領域別」的分殊差異上,畢竟,遠距、紙本、線上的學習型態,除了欠缺對於真實場域的全面關照外,如何讓家系圖、關係圖、生態圖抑或是認知圖,有其更多來自於現場觀察、社工覺察及其結構性考察所關涉到動態、過程與機變的滾動式調整,職是之故,對於社工的遠距實習宜是要有整全多層的論述思考,這其中包括:

首先,倘若疫情未能有效控制,即使是祭之於遠距實習的彈性應變,但是,被認可的時數上限,依舊還是要就其不同場域、屬性、議題或樣態等,而有不同的操作性定義,以此觀之,實體與遠距的實習模式,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對照,就不全然只是限縮在實習時數的比例限制,而是包括從學校到機構;從督導到學生;從學校督到到機構督導以迄於從實習生到同儕抑或是實習生到服務使用者,多造之間的權利義務或風險管理,也就是說,遠距見習的針砭所在,就不單單只是物理環境本身的差異抑或是淪為某種的方便實習或權宜實習;連帶地,如何補強數位科技的數位素養,這也是一項待解的運作難題。

其次,如何將關於社工實習的剛性規定,以進行彈性、變通的因應變革,比如,推動遠距見習的創新作為,能否導入更多開始線上實習的職前教育訓練,藉此拉近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可能隙縫,遠地不說,以『照顧社會』當道的長照社會工作實習為例,如何在職前的教育端,增益這群新手社工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從照專、居督到照服;從日照、居照到據點;以至於從長照機構到護理之家等等攸關到不同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社工實習計畫廣度知能的線上課程,這一點何嘗不是突顯出來:當前的臺灣社工專業養成,之所以無法讓「教—訓—考—用—推」鑲嵌以成為一種厚實量能的歸因所在。

冀此,如何藉由疫災變數,以進行小自學校的社工教學到機構的社工實習,大至於社工專業教育的翻轉蛻變,這才是策進作為之所在,誠然,次社工專科的分殊領域,已然是大勢之所趨,如此一來,包括長照社工、財務社工、災變社工、司法社工、家事社工、科技社工抑或是醫務社工、學校社工、家庭社工、保護性社工等等所謂的發展性社工,不應該只是淪為某種階層深化的專科社工師稱謂,而是誰與爭鋒的當下,就從社工實習的變革開始做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