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電視政見會、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等場合中,都可以看到手語翻譯員為聽障者忙碌轉譯內容,很多人不知道,全台逾十二萬名聽障人士,只靠三百多名手譯員為他們轉譯,而這些手譯員絕大多數是「臨時工」,工作有一搭沒一搭,既沒保障,久而久之手譯服務品質也跟著走下坡,折損聽障者知的權利。

手語是聽障人士的語言,也是對外溝通的橋梁,目前通過合格認證並由衛福部社家署匡列可派案服務的的手譯員僅三百多人。中華民國聾人協會表示,全台幾乎找不到專責的手譯員,且因工作機會有限,為公平起見,必須輪流派班,手譯員就成了拿鐘點費的臨時工。

以地方議會和立法院來說,縣市長和行政院長總質詢期間,會搭配一名手譯員,但只有總質詢才有,其他部門、委員會質詢全省略了。

有手譯員感觸很深,透露就有立委認為手語翻譯是很小眾的需求,「幹嘛要請兩名手譯員,用一個就好啦!」新北市議會也沒有常設的手譯員,原因也是「大多數審議法案期間用不到」。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認為,聽障者已處在接近無聲的世界,看電視轉播若無字幕和手譯,就等於鴨子聽雷。目前議會、立法院只在總質詢才配備手譯員,都只是做做樣子,縣市政府、電視台用到手譯員的機率更少,也缺乏民眾投入手譯的誘因,造成手譯環境逐漸惡化。

「我胸悶、右下腹隱隱作痛,不知道怎麼跟醫師說。」就醫看診是聽障者阿田(化名)最困擾的事,有時簡單症狀可筆談,但醫師說了哪些注意事項,就不太可能寫得完整。且不是每家醫院、診所都能找手譯員幫忙,有些手譯員若不常接觸醫藥專業,無法用手語精準表達,溝通也可能有障礙。聾人協會指出,目前手語翻譯都是承攬關係,服務過程中若出事,只能靠意外險和自己的商業保險補足。

有時手譯員放下手邊工作趕到,對方卻臨時取消,跑一趟連交通費都不夠。(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