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好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疫情風暴,這也讓防疫札記的心情寫照,多了對於人行社環的延伸性思考。

誠然,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懷意旨,突顯出來的乃是人在情境之內、環境之中,互為主體的和合互動,致使在其生理、心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認知抑或是靈性等發展介面上,多少會受到拉扯影響,特別是單一生命事件所造成可能由內而外或是從巨視到微視,抑或從具體到內隱的諸多變化,僅就第三級疫情警戒期間所投射出來的人行社環意涵,便有細究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雖然時序尚未過半,但是,超前部署於年度一字或一詞的挑選,無疑地,與新冠狀肺炎相關的詞彙,絕對是不惶多讓的,特別像是『空』、『宅』、『線上』等無所不在的生活經驗,如實地反映出來當下所走過的心情寫照,如此一來,群組的諸多使用功能,著實佔據您、我主要的心靈空間,特別是長久以來,對於包括政治、政權、政黨、政府、政務、政事所內化出來「人人是名嘴、個個有主見」的言談效應,更是在極度壓縮在「宅空間」,全面爆發且毫無保留,對此,正向的思考是民智已開,真理不再只是被膜拜的聖物,而是可以被公開討論的公共議題,如此一來,疫苗之亂,就不僅止於疫苗的及時引進,而是共同思考如何在總量管制的結構性限制底下,有其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分時與分程的資源配置原則,也就是說,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斷然不在於聚焦於開放疫苗、接種注射,而是如何超前部署於『後疫苗接種』的延伸性議題,包括從一般人口族群、標地人口族群、高危人口族群到實際確診族群;從快篩、廣篩到普篩;從可及、可近、便利到可接受性的檢測機制設計;從危機當下的接種注射到覆蓋率的規模經濟;或是有無確切落實自為健康自主管理等公民社會的言論議題。

連帶地,從政治介面延伸出來的相關發想,更是可以進一步地擴及到從公民到公僕的責任義務;從民不與官鬥到官逼民反的去威權思維;從行政究責到政治志業的個人風骨典範;疫情要惡化到什麼程度,才會有不同與往的施政作為;各項表達性需求的解危對策,何以抵擋不了規範性思維的國家霸權;除了坐以待斃外,百姓還可以有那些的自為措施;意識形態哏圖治國的認知作戰,如何期待事情可以樂觀發展;何以會有為弱勢請命、替人民發聲的卑微言詞;黔驢技窮之於當家亂作主等諸多的官場現形,但是,這也絕對不是對於特定政黨的愛憎選擇,而是回應於價值中立的關懷旨趣,以深究「德先生」的民主政治,真否已經在當代的臺灣社會裡紮根、深根?

至於,從第一階段再行延展14天的三級疫情警惕,這也點名出來走過新鮮好奇的「宅生活」,自當不再只是消極、被動的等待解封,而是如何從宅自學、宅工作到全面性的宅生活,以找出安住身心的生活模式,如此一來,在大眾媒體上的防疫宣導,自然是有必要從戶外的公共空間以延展到家內的私性場域,以及從生理範疇的公衛教育擴充至涵蓋心理健康、作息安排抑或是身心調適的觀念充權,畢竟,「宅生活」的時間一旦要被迫拉長,情緒耗損、身心創傷及其內外症狀,是有要防範於未然之必要,就此而言,民團或相關人士,是可就其各自的專業自我,以製播相關的資訊教育,抑或是在網絡世界裡有其共同發想且接棒演出的另類全民大悶鍋創作。

總算是盼到了天降甘霖的梅雨季節,以讓水庫有所解渴,但是,也不能小覷時間一久可能產生的「阿雜」及其「宅生活症後群」。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