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三級疫情警戒發布以來,可能是因為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而讓自律神經失調趁虛而入,但是,對於步入準老人或老人的這一群小兒麻痺患者來說,疫情當只是某種誘發的爆口,因為長期以來對於身心靈的拉扯,而成為防疫期間另外一項必須有所修復的生活功課。

小兒麻痺從過往鑑定舊制的肢體障礙,轉化成為新制第七類的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即使是有其從疾病名稱以進化到功能分類的文明意涵,但是,包括醫療鑑定、需求評估、法定福利、整合服務在內的個別化照顧計畫,依然有如大旱望雲霓般難以擺脫現實困境;連帶地,鎖定於四、五年代為其主要族群的小兒麻痺患者,或多或少已屆齡65歲的長者之林,姑且先不去論及法定退休的機制設計,是否比例原則以進行某種的社會性補償,單就待退的肢體障礙者及其所身處不盡友善的勞動環境,致使身心功能的加速折損,其所直指的會是日後更多需要善後的外部成本。

遠的不說,與虞我詐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也讓身心疲憊的諸多後遺症,瞬間爆發開來,值此有如全面封鎖致使求醫無門之際,疼痛的當下,好似有天將降大任的自我喟然,特別是防疫期間的靜心反思,覺察到這些年的疾病傷痛,似乎是早有跡象,只不過,緊湊的生活目標,多少有苟且偷安或便宜行事的應付心態,事實上,幾年下來的求醫就診經驗,包括有從西醫、中醫到另類醫療;從消炎、止痛到阻斷神經;從冰敷到熱敷;從扎針、拔罐、艾艾貼到放血;從侵入性到原始點以迄於從有執照到仁醫等等不同的典範對照,每一次的傷疾,期待的都是眾生畏果的快速擺脫痛楚,而未能順此去檢視諸如過度使用柺杖、鐵鞋穿戴時間過長、久坐下盤少了動能、更年期的潛藏影響抑或障老相乘的加速老化等干擾變數,這也使得單純的生理痛楚,所牽動的又何止於身體的諸多不適,也要擴及到長久所積累及其所增生的心理、社會、經濟、認知等全面性衝擊影響,誠然,包括脊椎、關節、心肺、下盤等諸多不適,當只是冰凍三尺的滾動效應,而這也讓後小兒麻痺症候群,成為一項有待深究的身障學典範。

冀此,劍及履及的策進作為包括放慢、放手與放心的諸多調整,要放慢的不再是誰與爭鋒的強人哲學;要放手的是優雅轉身的第二人生;以及要放心的是,至少,留一個希望,讓自己想像,藉以勾勒出來老後第三人生的自主生活,對此,吐納調息、肌少運動、戶外走動、探視友人、真人圖書館、公益行善,是可納為生活學的部分章節,但是,如何找到安住身心的一種穩定力量,這或許是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