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年來,出現了大學生的瘋雙主修現象,來自於教育部的統計也顯示,108學年合計有12,173名大學生雙主修,相較於101學年成長22%,頂尖大學的學生雙主修情形更形踴躍,以臺大為例,雙修人數從2009年的225人增加至2019年的505人,十年間成長超過一倍,而多所大學更是為此放寬雙主修的條件門檻,像是同屬於臺灣大學系統的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110學年起開放這三所大學的跨校雙主修,以讓學生未來的出路更為寬廣,對此,政治大學甚至於將開放學生以雙主修科系運作模式來取得學士學位。冀此,關於斜槓青年瘋雙主修一事,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基本上,對於上述瘋雙主修的歸因事由及其牽動影響,是有進行串聯性思辨、議論之必要,至於,相關的辯詰拉扯包括:首先,突顯現今已經是很難單憑一種專業便可闖蕩社會的說法,只不過,這是否也延伸出來單一專業養成的培力不足問題,實有待商榷,連帶而來的雙修是否也只是讓斜槓的概念,盲目地擴及到文憑主義的雙學位或更高學位上;再則,雙修而來的多元學習,背後指涉的乃是怯弱的博雅教育和學習認知,如此一來,又要如何提升兼具應變能力的思維心靈?其次,勢必是要有所延畢的雙主修,如果還是有其就業方向未明或不急於服兵役等主、客觀因素,那麼,雙主修又起豈止於一個『拖』字訣,便可以了得;再則,訴諸於反正學費都繳了,就要修好修滿之類的說辭,斷然是忽略了交易成本與機會成本之間的成效考量;除此之外,因應於雙修之跨系或跨校的資源連結,這部分的學術、社會資本累積,需要的會是靜心和專心的求知態度,如此一來,映照於當前大學生的作息方式或行為舉止,那麼,對於雙主修的概念操作,更不應該只是侷限於學生個人的偏好選擇,而是要有涵蓋制度規劃、運作機制及其學習競爭環境的整體性思考。

事實上,上述的攻防推拉還是比較偏向於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作,相當程度上,癥結點是要有究竟為何要學、何以多修抑或是乾脆轉換人生戰場的基本提問,誠然,倘若未能回歸到諸如自我概念、人格特質、時間管理、專業自我、職涯探索抑或是第三人生的認知基模,那麼,上述工具理性的操作型態,充其量也只是讓新生世代的人生課題,不斷地遞延至日後更多的善後難題;連帶地,從不斷地降低雙主修的門檻到幾乎是無障礙條件的雙修空間,還是印證了入學不一定是從嚴,但是,能否畢業多少是從寬的育才方式,如此一來,考察的關鍵就不盡然只是聚焦在雙主修或雙學位,而是如何有其應有的把關機制或汰除規定,藉此讓『洗學歷』和『喜學力』之間的貫通或落差,能夠回歸到以人為本位所之於獨立思辨和應變能力的命題意旨上,而非是功利主義般以過度地強調跨領域或雙主修的薪資待遇。

四月之際,相迎而來的是舊生的從轉系到轉校、新生的選校或填選科系以及是否選考研究所的持續進修,對此,如何解讀從「大學」到「大學生」或「研究生」之間的內在性鑲嵌,那麼,要被彰顯的不是要不斷被墊高的文憑學位,而是大學生或研究生此一職份角色所應該兼具的良知、熱情、本事、遠見、謙卑和共好,如何得以內化並成為等待風起的某種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