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報載,因應旱象難緩解,水情吃緊,經濟部水利署向行政院提出「抗旱整備與應變」報告,預計推動「抗旱水源2.0計畫」,以強化、整備水情燈號在黃燈以下地區抗旱水源,推動包括強化區域調度、伏流水開發、淨水廠周邊水源利用、台中緊急海淡、增設大型淨水處理設備、建築工地地下水利用、適時動員國軍及民間支援載水在內的七大策略,估計在6月前每日增加16.8萬噸水源。為此,行政院長下達新指示,以出動國軍進行水庫清淤,利用時機來轉換危機;同時也呼籲國人勤洗手也要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冀此,「抗旱解水荒 」之因應對策,不僅是攸關政治議題、公共政策及民生問題,所相與衍生出的議題現象,是有其嚴肅探討之必要。

根據水利署資料,截至3月17日(2021年)中午12點止,新竹以南有3座水庫蓄積水不到10%,其中白河水庫蓄積水佔0;德基水庫7.6%;白河水庫9.8%。還有6座水庫蓄水也逐漸逼近10%,包含寶二水庫10.1%;明德水庫10.1%;鯉魚潭水庫13.1%;石岡壩12.6%;霧社水庫10.6%;曾文水庫15.3%。除了以上地下蓄水率10%保衛戰的水庫外,中南部大多數水庫,如湖山水庫,日月潭水庫,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阿公店水庫等,蓄水率也都跌破50%,也由於中央氣象局預測今年春季雨量仍為偏少到正常,缺水情況恐怕短時間裡是難以緩解。

然而,農委會因應水情嚴峻,宣布嘉南地區、新竹、苗栗、台中、桃園等地區停灌7.4萬公頃,約占全台24%灌溉面積;「停灌補償措施」卻引發農民反彈聲浪,質疑在缺水時為何首先被犧牲的都是農業用水?雖然,台灣四周環海,政府對於台灣的水資源結構,卻是並不了解,每逢缺水乾旱問題,經濟部就以「台灣農業用水佔七成,其餘是工業跟民生用水,即使將後者停用也無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為此理由來要求停止農業灌溉,事實上,農業並不是和工業、民生搶水用,根據農委會農水署統計,農業灌溉八成是以河川水與地面水,只有一成是取自水庫的水,跟大多數使用水庫水的民生、產業用水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不一樣的水資源」跟「不一樣的水管線」,兩者間如何相混而談呢?

實際上,台灣過去23年來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四成,而水利署統計的灌溉用水量卻只少了1.6%,顯然,我們目前的水利官僚體系對實際上使用多少水灌溉,有多少水流失,尚未能清楚掌握,由此可見,政府若是未能掌握到實際用水之最新數據下,應急而提出「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像是嚴重影響地質的「鑿井取水」或緊急蓋臨時性的「海水淡化廠」等策略,以「不合理的水情數據」來下達「不正確的政策判斷失據 」,這其中實有檢討改進之空間。

總之,政府提供的停灌補助也是人民的納稅錢,相較之下,台灣水價已經27年沒調漲,等於台水賣越多水就賠越多錢,這些不足的虧損,後續衍生的社會成本是回歸到全民買單,因此,政府的首要任務應先全面盤點水資源分配,並制定新的「水價調整機制」,針對不同用水級距來制定「差別訂價」,例如調漲50度以上耗水大戶的水價,「以價制量」,引導用水大戶採行節水措施,才能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