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
根據《美國傳統詞典》解釋,黑羊是指群體中最不受待見、最不受尊重的成員,被認為是群體的一種恥辱,這個比喻的基礎是,黑羊的市場價值遠不如白羊,因為黑羊毛相對於白羊毛更不容易染成其他顏色。
在16世紀,黑色被認為是邪惡之色,到了18世紀,這個習語普遍被視作是群體中的另類,在心理學上,“黑羊效應”,通常用來指群體成員評價同群體中不受歡迎的成員的傾向—同群體成員對群體中不受歡迎的個體的攻擊更甚於群體外成員的同類攻擊。
黑羊效應中的角色包括有:
1.無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麼也沒做,就無辜遭受周圍人群的攻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我都低聲下氣了,為什麼他們反而更加憤怒?我該怎麼做才能逃離這種生活?
2.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對某個人做某些事很有趣。一切都是“黑羊”的錯,我們才是正確的。“黑羊”是不可能悔改的,“黑羊”那些討好我們的行為都是虛偽的假象,一定要好好製裁“黑羊”。
3.冷漠的白羊—旁觀者,目睹部分或全部過程,卻沒採取任何行動。反正兩邊一定都有錯,還好我跑得快,不然我就變成了受害者。我才不想被牽扯進去,他們愛鬧就去鬧好了,跟我又沒有關係。

至於,造成黑羊效應的原因有:
1.逃避責任:我們很多時候會把問題和失敗的責任加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該負的責任更大;
2.自我保護:當我們意識到自身地位、權益受到威脅時,我們便開始反擊,這種反擊看似是一種正當利益,但是搞不清楚情況時,往往就造就了無辜的黑羊。
3.從眾心理:有時一件事情並不關乎自己的利益,但是當周圍人都攻擊黑羊時,或許是出於無意識,或者是出於潛意識中要和群體保持認知一致,於是,自己也成為了屠夫中的一員。
延伸性概念:社會心理學、從眾行為、霸凌現象
參考資料:MBA智庫百科、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陳楷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