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來因為南瑪都颱風登陸所宣布「停課但不停班」的行政措施,除了引發民怨反彈外,更是直指關於是否推動「五天有薪照顧假」而來的延伸性思考。
持平來看,面對天災與人禍而來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這使得相關應變的權宜機制設計,自然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就此而言,當颱風、地震、水患、乾旱抑或是土石流等等的特定事故,已然成為 妳、我真實生活世界裡一項固定的通過性儀式時,那麼,架接在思量究竟是要不放假以及要怎麼放假背後的建置性機制,這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連帶地,宣佈放假 的時機與對象,究竟要怎麼做才是妥當、得宜的,這也不應該淪為機關首長甚或是國家元首個別的主觀偏好,而是要如何有其通盤性解套而來的對應方式。准此,關 於「五天有薪照顧假」推動與否的人文思索,自當有其衍生而來的命題檢視,比如說:
「五天有薪照顧假」的操作性定義為何?為什麼是「五天?」而非「三天?」或者「一個星期」?至於,「有薪」的比例標準和考量原則又為何?「完全給薪?」、 「部份給薪?」抑或是「請假扣薪?」再則,「照顧假」的含蓋對象是否要從老小以擴及到其它有實際需要的人?最後,何以「五天有薪照顧假」出現了軍公教以及 非軍公教之於職業福利而來的階層化差異(特別是自即日起放寬公務員颱風假規定,停課不停班時,夫妻只要有一方是公務員就可由機關給假)?顯然,問題之所在 不單單只是颱風假宣佈的時機點以及含蓋的對象,而是一套公共治理的思維邏輯,有無到位並且能夠詳實地考量到放假一事而來的內部與外部成本及其所可能衍生出 來的衝擊影響?
事實上,在質疑宣佈放假因應措施的同時,背後所潛藏的社會性迷思(myth),這也是值得商榷與考量的,誠然,颱風假或不放假的關鍵點,還是在於攸關到 妳、我性命安全的基本提問,也就是說,颱風之於人身安全的風險分擔和危險規避,這才是公民社會所應該要建立的公民共識,就此而言,要不要放假?抑或是停課 也要同時一併地停止上班?而諸如此類的枝微末節,多少顯現出來的是:是否可以平白多一天不必上課和無須上班的有薪假期,而此一內心期待的心理集叢,這才是 民眾的關心所在!或許還原回到搏弈觀點的對治關係,那麼,從「要上課、要上班」到「不上課、要上班」、「不上課、不上班」的各種可能選項上,倘若是回到必 須要補上課與補上班的前提底下,那麼,眼前民眾怨聲載道背後的集體不理性,將會是昭然若揭般地顯露無疑!
總之,一項由來已久的經驗現象,卻是引來不甚必要的治理危機和怨懟情緒,這多少點明了關於颱風放不放假的人文思索,其所指涉出來的還是在於怯懦的人性以及未臻成熟的公民德性,而此一私性格局的退化指標,相當程度也會牽絆台灣的文明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