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鶯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在新冠狀病毒COVID-19陰影籠罩下,我們終於揮別了驚滔駭浪的2020年,觀看全球創傷累累的經濟頹勢,此疫情乃為全球的經濟反覆蒙上了難以揮去的陰影,自去年(2020)年1月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後,疫情迅速擴展到全球,死亡人數業已跨越250萬人,疫情造成了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危機,因此,各國採取封鎖城市、停工或遠距工作、居家避疫等各類防疫與社交隔離措施,導致的全球經濟活動更為大幅下滑,消費和服務產出遽降,人員流動受限,重創了全球的勞動力市場。

對此,世界銀行提出警告,指出新冠疫情已然是擴大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國際貨幣基金也指出,除國際貿易活動大幅萎縮外,全球跨境的旅遊觀光也全面崩潰,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亦陸續出現窘境,如此一來,導致許多人失業也使得全球各大地區的人均收入減少,除了已開發國家受到內需和供應、貿易及金融嚴重中斷的衝擊影響外,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EMDEs)則是已出現負成長 2.5%,此乃是至少 60 年以來整體的首次負成長。

然而,疫情亦突顯許多開發中國家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不諸多的健全問題,以東南亞國家為例,此次的疫情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相較於 2003 年所爆發的 SARS 疫情,更是反映出來東南亞各國對於單一產業或單一國家的過度依賴,致使因國際航班與人員移動停擺、邊境實施管制後,形成東南亞多個國家的經濟重創,直接、間接的經濟損失遠超過 2003 年疫情的整體損失,甚於於超過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連帶地,由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逐漸重要的角色,中國赴海外旅客人數也逐年攀升,一舉成為東南亞最主要外國觀光客來源,不過,也因為疫情所削減的中國觀光客,導致東南亞各國的旅遊業遭受嚴重衝擊,比如泰國、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這當中最為直接的影響產業涵蓋有零售業、餐飲業和航空業等;除此之外,在跨境貿易方面,東南亞國家自 2018 年以來,已因為美中兩國的貿易衝突,導致國際貿易秩序大亂,新冠疫情則是進一步顯現出來各國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風險。

誠然,我國透過不同管道與模式提供國際援助,以求回饋於國際社會,至今的發展歷史已邁入 60 年,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彰顯全球公衛合作的重要性,根據外交部資料,我國除積極分享「臺灣模式」的防疫經驗,落實「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的理念外,已在雙邊及多邊架構下,捐贈超過 80 個國家計逾 5,300 萬片醫用口罩及熱像體溫顯示儀等防疫物資,同時也共享疫苗研發及防疫交流,倘如是再加上我民間社會與非政府組織(NGOs)的自發性捐助物資,在疫情下之,我國對於外援助能量,是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另外,在醫療援助方面,在過去四年的新南向政策推動之下,透過醫療合作及醫療資源共享,我國已逐漸和新南向國家在醫療合作上建立密切互動,成為新南向政策下發揮軟實力(soft power)的最佳實證,像是在數位經濟與產業鏈重組下,我國亦可結合我國資通訊(ICT)與電子產業、軟硬體系統整合、農業與生物科技等科技與產業優勢,以協助各國積極進行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發展遠距經濟、關注糧食安全等政策;再則,我國也可協助提供政策規劃、產業升級、人才培訓、研發支援等技術協助(technical assistance)與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計畫,更何況且長久以來台灣在電子、紡織成衣、製鞋、車輛零配件等產業供應鏈上,所扮演重要的催化角色,這也會是在各國投資設立製造基地的重要外資來源。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生活與消費型態產生了重大改變,零售業受到的衝擊,主要是體現在實體商店部分,但是,隨著隔離封鎖的逐漸解除,零售業實體店開始看到希望,雖然要恢復從前的鼎盛可能希望不大,但是,在病毒擴散及各項管制措施下,巨量資料、AI 等數位科技應對疫情的潛力急速爆發,不僅可同時減緩疫情傳播、縮減防疫及封鎖政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可重塑未來新經濟、新世代的可能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