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指出新竹縣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騎樓的整平計畫,具體改善13處的路段,藉此打造適合行走的無礙空間,進而獲得內政部營建署去年度(2020年)「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考核」的考評特優,以成為非六都的第一名,這也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論述,宜是有進一步的探究之處。

基本上,安全的步行空間乃是作為幸福友善城市的一項關鍵指標,並以無障礙舒適的通行動線為其運作原則,藉此淨空騎樓和整平高低差,從而提升騎樓的環境品質,以便於行動不便者行走;連帶地,倘若上述「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生活環境考核」的表現成績,係為行政院主計總處作為對於地方政府一般性補助的增減依據,那麼,除卻是名列前茅的給予表揚外,是否更要有強制規定的應該作為,換言之,安全的步行空間理當是一項弱勢民眾進行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更遑論消極不作為對於保障生命權益的可能戕害。准此,對於新竹縣政府勇於任事的策進作為,固然是要給予某種可喜可賀的肯定鼓勵,但是,如何破除從國家機器或以政府本位出發的施政基模和績效列管,從而回歸到使用者之於人身自由與安全的基本提問,否則,一旦激情過後甚或是和居民溝通無效時,攸關到民眾的人身安危,更不應該還是對賭於個別性的不同境遇。

事實上,即使是範定於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作,相與關聯的議題現象思索,也是有待進一步的爬梳、廓清,比如說,騎樓的環境品質,係以行動不便行走者為其標地對象(target population),但是,如何從少子幼齡化、高齡老障化以擴及到所有行走於騎樓的一般人口族群(general population),這何嘗不是指涉出來任何公共空間的行走教育,理當是一項放諸於四海皆準的公民素養,換言之,某些時候的景況情境,造成阻礙的經常不是硬體的空間環境,而是不優的軟體人文素養;連帶地,關乎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的生活環境,也不應該只是限縮在騎樓之淨空或高低差等項目,而是要有涵蓋人口、文化、地理、產業與景觀等整體的環境布建,如此一來,從城市到鄉村、從主要幹道到一般巷弄、從既有到新建的建築物、從老舊到新建的騎樓物體、從戶外的騎樓到室內的樓地板、從公共環境到私密空間以及從有迫切性的立即改善到中長期的變革措施等,就要有目標管理的策略性規劃,更遑論於從專家學者的規範性需求,延展到以使用者為主體的表達性需求,以讓考核的評比能夠達到使用者受惠的基本目的,遠地不說,經常是擺滿打掃器具的友善如廁空間,再加上不合宜的動線設計及其有時會上鎖的出入限制,這早已讓有使用需求的老障婦孺,望之卻步於可望不可及的某種形式主義。

總之,任何關涉到民眾利益或利害意旨的相關政事作為,是要導入使用者的觀點感受以及公民社會的參與討論,畢竟,面臨到不愉快或不被尊重的切身感受,政府的各項施政,又要如何回應到民之所欲的基本訴求,顯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還是處於自我感覺良好的權控心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