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勞動部所公布的2020年「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發現到相較於前年(2019年)的調查結果,去年(2020年)部分工時勞工的所占比,業已增加有18.26%,推估的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其企業實施所謂減班休息的無薪價,導致周工時的大幅下降,這也使得關於周工時人數遽增一事的延伸性思考,實屬必要。

誠然,依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於部分工時勞工的界定標準係為「周工時未滿30小時」,倘若是再加上以平均不到200元的鐘點計薪,那麼,部分工時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工作時數增減的多寡,而是有從時數、時薪而來的所得維持機制運作,也就是說,該項經濟不安全的人身風險,才是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連帶地,「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的資料呈顯,也就不僅止於單一變項和狹隘面向的各自表述說明,而是有其回應於統計上、實證上抑或是生活經驗上的諸多論述意義,遠地不說,扣緊部分工時而來之性別、年齡、職業等所進行的資料勘查,那麼,該項資料勘查的大數據分析,指陳出來的還是未能讓部分工時的圖像樣貌,獲致應有的廓清及其相與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65歲以上高齡者為多、住宿及餐飲業僱用居多、教師的按時計薪最高以及按日計薪又以營造工最多等,這都只是某種枝微末節的片面呈顯,當無法窺見到部分工時的複雜全貌。

誠然,從部分工時之於單一變項而來的相關發想,理應是多重、深邃和複雜的,畢竟,占20.15%的65歲以上高齡者以及占15.53%的新生世代(15歲至24歲),這兩種不同的人口族群,背後所糾結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未滿30小時周工持續增加的處遇計畫或因應對策,自當是有天差地別的明顯不同,如此一來,針對周工時未滿30小時人數增加近二成的客觀事實,就不再只是年齡對象別的單點式思考,而是有其從『單點』的個體周工時數到『套餐』的集體家庭生計安危以迄於『全餐』之於整體另類非典勞動社會的貫通思辨,就此而言,上述該項「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的變遷指標,表述出來的也絕非只是以疫情作為中介因子所招致的衝擊影響,而是用以壓倒幾近於主流之「非典勞動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氛圍底下,被醞釀、形塑乃甚至於成為灰犀牛般的一發不可收拾。

總之,「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的相關發現,係為某種見微知末的發展警訊,畢竟,從長者的『老力』、婦女的『女力』以迄於青年族群的『新生力』,何以覬覦的會是該項部分工時的權變謀生,就此而言,從周工時的下降事實,進一步反推的更應該是要去重視諸如道德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隱藏性失業、經常性失業、循環性失業、季節性失業、週期性失業、長期性失業、技術性失業抑或是結構性失業等失業條件及其結構環境因子的解決對策,否則,該項的變遷指標將只會是更為不堪,以對應於後疫情時代更為棘手的「非典勞動社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