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為所謂的雞排妹事件,致使性騷擾事件成為了各界的討論話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性騷擾案件申訴案件從2016的680件至2019年的831件,明顯是有所提升,至於,性騷擾申訴案件之所出現年年增加趨勢,似乎也是與民眾願意勇於發聲有關,這使得關於性騷擾世代樣態的人文思索,是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首先,僅以去年(2020年)1月至6月性私騷擾成立案件數的統計料為例,就其常見性騷擾樣態的比重順序包括有:第一順位是趁機親吻、擁抱、摸胸臀或其他身體隱私部位的46.36%;第二順位是展示或傳閱情照片的19.85%;第三順位是羞辱、貶抑、敵意或騷擾言詞或態度的11.08%;第四順位是毛手毛腳、掀裙子的7.22%以及偷窺偷拍的6.44%、利用權勢或機會性騷擾的4.38%、暴露隱私處的3.35%、跟蹤尾隨和不受追求歡迎的2.32%,誠然,性騷擾的樣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還是可以從中窺見到若干樣態趨向,像是有超過一半的比重,係為身體接觸或直接碰觸的外顯行徑,其次才是偏向言詞、態度之類的嘴砲行為,換言之,如何在其一般或偶發的社交場合當中,多少現場觀察的自我覺察,這會是化被動為主動的自保對策;連帶地,如何避免從初犯加惡以成為累犯或慣犯,這部份更是需要有其『第一時間』的有效遏止,不致於讓『第二動作』藉此有所得逞。

再則,扣緊性騷擾申訴事件的發生地點,那麼,係以公共場所居多,其次才是諸如通訊軟體、臉書之類的科技設備,最後,才是為大眾運輸工具,以此觀之,一般人所認知的公共場域及其集體監督,理應是有效的制衡機制,但是,卻反而是偏好此道者為所欲為之所在,這是否有其客觀上的公共監視或蒐證不到位的客觀闕漏之處,連帶地,是否也有其主觀上認定被害人不敢公開張揚而加以吞忍的食髓知味。准此,如何從個人受到性騷擾的殊異遭遇,以提升到諸如觀念充權、機會教育、公眾宣導抑或是科技蒐證等配套措施及其制度運作,除此之外,環視於性平認知基模的結構環境,指陳出來的乃是:無論是從行為到認知、從知識到態度以迄於從個體、制度到環境的層層堆疊,點明出來性騷擾背後所糾結的性別體制、性別權控、性別主流與性別常態裁判,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總之,該起疑似性騷擾事件,會因為證據的保全不足而淪為羅生門般的各自表述,而即使是成案以找出事件的真相,但是,這也僅止於對於當事者兩造的道德指稱或社會觀感,如此一來,並無助益對於性平意識的解構、重構與新構,更遑論於常民文化裡視為當然或不以為意的民俗民德及其父權主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