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君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擁有地球上最大的人口數的印度,近日因旁遮普省(Punjab)和哈雅納省(Haryana)為主的農民包圍首都新德里,抗議政府於去年(2020年)九月通過包括〈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以及〈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在內所謂農業三法,迄今已一個多月,造成一人死亡,導致一直拒絕妥協、態度強硬的莫迪政府,同意先擱置農業三法一年半,以找出農民可以接受的修正辦法。

根據新法案,印度政府允許大型私有企業進入農產品銷售市場,並允許商家囤積食品及自由買賣,莫迪政府的盤算也許是想要透過此三法的通過,一來認為推動新的改革法案或可幫助農業部門的完全轉型,讓印度農業得以走出只接受保護而無法自保的惡性循環,二來為在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疲軟,政府已無力支付農產品的收購解套。

農民和貿易商可以自由選擇出售和購買農產品,且免除手續費和課稅,將讓人民獲得更高的利潤,此看似立意良善的三法為何受到農民的極力反彈?印度約有66%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多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實施「特定農產品最低保證價格」制度(MSP),農民擔心大型企業進入糧食市場會壓低糧食價格,政府若不再以保證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小農們如何鬥得過大資本家的層層剝削?這也是印度主要反對黨國大黨領袖Rahul Gandhi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莫迪政府正讓農民成為資本家的奴隸,這在印度是永遠行不通的。”

誠然,人們對未知的事情不信任或心生恐懼、焦慮是人性正常的反應,全有或全無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所帶來的不只是貨品能否賣出去這麼簡單,衝擊農民的更可能是生死存亡,對此,現階段行不通的辦法並不表示一無是處,也可能是推行的順序有誤或宣導不足,比如,可以採取雙軌的方式進行,讓農民可以選擇使用怎樣的通路進入銷售市場,先讓一部分人從新法得到利潤,自會有其他人仿效,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讓農民感覺被政府拋棄。

承上之言,該如何要求農民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調整只想穩賺不賠,賺錢放進口袋,賠錢就向政府要補助的觀念?專業稻農陳士賢提及,無期限、無具體目標的保價收購,只會讓農民產生依賴心理,臺灣的農業不也一樣面臨氣候變遷農作物歉收或生產過剩穀賤傷農的難題,誰都知道想讓農民賺錢、養家糊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讓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一些農業經濟專家批評政府,在價格崩盤時,無條件提供補貼,不僅無法根治「產銷失衡」的問題,還可能變相鼓勵農民以投機心理,搶種特定作物,甚麼農作物價錢好,就種甚麼,沒有總量管制的觀念,隨便種,反正賠錢再找政府補助,農民便不會積極尋求改善農業技術的方法,也因為沒有誘因,多數農民可能只想維持現狀,對市場的變化不想探究,或是沒有能力或知識去深究。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言人萊斯(Gerry Rice)日昨在華府表示,印度政府推動的農業三法有可能代表印度農業改革的重要一步,只是,該項重要的一步卻是演變成農民的革命,這也應該是莫迪政府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