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依據國發會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已有128個國家使用晶片身分證,2018年12月27日國發會於行政院報告規劃並經院會決議,揭示數位身分證是匡列於智慧政府的基礎架構,並且規劃要於2019年完成新一代的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但是,原定要在去年(2020年)的年底已完成法規訂修、系統建置、製卡場域設置等整備作業,因為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而延後至2021年1月先在特定的縣市進行小規模試辦,並且預期在今年(2021年)7月全面換發,然而,一夕之間卻是全面喊停。

事實上,內政部還在今年的1月5日宣導數位身分證的個資保護及防偽功能,都優於現行紙本身分證,這也是行政院的一項重大政策,並且承諾政府一定會做好資安準備工作,藉此消除外界疑慮後,再進行全面換發工作,但是,因為原先想要參與試辦的縣市政府紛紛打退堂鼓,以及民間擔心個資外洩的資安疑慮未除,行政院最後在1月21日出現政策急轉彎,拍板暫緩換發數位身分證,以待訂定專法、取得社會共識之後再行推動,如此一來,攸關到政府推行數位身份證的政策思維,是否有依其情境分析和問題因應,這也使得扣緊方案評估與設計的發想論述,是有加以深究的論述空間。

誠然,在講求專業化、績效化與責信化的當前時代,任何方案的推動之前,需有先行清楚「評估」,而後再行「設計」的重要性和執行技巧,方能契合社會的相關需求,特別是如何回應於「效率」與「效能」的方案任務,並取信於社會大眾,藉以達到或超過預期的「效果」,以此觀之,關於該項數位身份證方案的推動一事,從當初政府的積極「推動上路」,爾後因為疫情的「延後上路」以及企圖小規模的「試辦推行」,到最後全面性「暫緩執行」的大轉彎,行政院卻已經核定數位身分證預算約48.9億,以及此一數位身分證作業也已完成標案程序,因此,拍板暫緩執行的結果,除了是會造成中央印製廠的遲延損害和全民買單外,相與對應的行政責任及其決策公信力,這才是該起事件的針砭所在。

總之,推動數位身份證所攸關的方案評估與設計,就其方案意涵的重要性、方案規劃的實務性、方案執行的管控性以及方案績效的目標性,在在都是挑戰的課題所在,例如:法規沒有到位、資安風險也尚未釐清,再加上還有委外廠商安全疑慮,實則缺乏「全面性」、「通盤性」及「結構性」的綜融考量;再則,該項政策本身也存在「對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帶來立即而重大的威脅」、「欠缺符合憲法的法制基礎」以及「欠缺符合可課責性的設計與做法」等如何解套的三大難題。冀此,對於「換發數位身份證」方案之期程與作法,政府應該要有「之前」 、「之中」及「之後」三階段的詳實評估、設計,如此一來,才能確切保障民眾的身分安全,藉以迎合數位化時代的變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