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席萱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本身降水來源不足;二是水資源被污染,台灣就是靠每年夏秋颱風帶來的雨水,以滿足一年所需的水量,然而,近年來因為溫室效益,造成氣候極度不穩定,缺水問題,正如灰犀牛般鋪天蓋地而來。台灣南北氣候差異大,宜蘭連續兩個半月大雨不斷,而南部卻是用水告急!今年已進行十幾次人工增雨,但是,杯水車薪仍然還是起不了作用,內政部因應缺水危機不斷升高,規劃在北中南各興建一座新水庫及全台七座水壩體加高計畫,希望得以有效解決缺水問題。

該項計畫很是美滿,可惜,現實面卻是頗為骨感,這是因為以台灣的面積地形及其經濟成長的缺口,建造水庫以解決缺水問題,這會是優先的第一選擇?還是唯一的選擇?李鴻源教授在接受雜誌專訪時提到:台灣現有的水庫淤積問題嚴重難以解決,也無土地可新建水庫,我們不能自私的把後代子孫的資源用光,若無法開源的話,就只能朝節流去規劃。台灣現有汙水處理廠八座,正陸續完工,但是,這八個廠每天才回收卅萬噸水,還不到排掉的汙水量九分之一,政府應在全台以BOT或是PPP(公私合作)模式,興建六十座汙水回收廠以回收水資源,特別是水資匱乏的中南部。

在國內就有台積電成功案例;2011年台積電一天用水量卅萬噸,等於一個彰化縣用水量,當時投資五千萬元蓋汙水回收廠,回收工業用水八成半至九成,一年省下新台幣一億多元水費,以台積電成功經驗為範本,政府應鼓勵並協助其他工廠比照辦理,以解決科學園區用水問題;至於,國外有有新加坡的成功案例,新加坡從受制於人缺水國家,變成全世界水資源最充足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人意識到,依賴另一個國家供水並不明智,須尋找其他水源來滿足國民需求,進而提出「國家四水龍頭計畫」,包括有馬來西亞供水、建造水庫、海水淡化廠以及新生水「NEWater」,特別是 NEWater 從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委託研究生產新生水,但是,當時基於成本太高,及未能確認水質是否安全,只用於工業使用,90年代,新生水處裡技術提升,成本降低,至2003年,已可滿足全國用水需求的四成,預計2060年,新生水將滿足全國55%的用水量。

總之,從上述國內與國外的兩個成功實例,說明了廢水回收再利用是可行的,以台灣每天流放285萬噸的廢水,經過污水處裡再利用,可供給一千萬人使用,若以成本考量更是比建水庫便宜,建水庫不但花錢,還會破壞自然環境!當年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感動了多少人?看見美麗的山川、森林千川百孔而落淚!如今激情過後,面臨缺水,又想在她身上補上一刀〈建水庫〉?當政者應該更加謹慎考量,進行通盤檢討及規劃,以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美麗而不缺水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