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隨著高等教育市場的激烈競爭,這使得對於大學院校的評鑑作業,便有其回應於招生區隔的生存利基考量,只是,扣緊數字上可管理性的建制化要求,那麼,對於大學科系之於課程領域的一般性考察,不僅必要,同時也是需要更為詳實。
基本上,在以社會工作學系作為考察的對象,基本的提問還是:社會工作究竟是一項的學門典範?還是只是一種科系的學術分類?事實上,這也進一步牽扯出來後續 課程領域的分類歸屬,對此,建基在『架構-血肉-靈魂』而來的軸線,倒是可以窺探當前國內人群服務的社工科系,所可能面臨到各種運作失靈情形,首先,依循 『架構』軸線而來的論述思考乃是:相應於學習地圖而來之課程領域的規劃藍圖為何?除卻傳統所劃分之直接服務、間接服務以及研究方法等三個領域外,這三種不 同課程領域彼此相互之間的串聯機制為何?以此觀之,關於「理念(意識形態)─政策(指導原則)─立法(依法辦理)─行政(業務協調)─福利服務(有效輸 送)」的架構主軸,是有它重新檢視與定調的必要,畢竟,將社會工作概論、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工倫理等課程歸類為「直接 服務」;將社會福利概論、社會福利行政、社會政策與立法、非營利組織管理等課程歸類為「間接服務」;以及將社會統計、社會研究法、方案評估與設計歸類為 「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存在著周全與互斥的歸類問題,再則,倘若是突顯核心能力、進階能力以及專精能力;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抑或是單一課程領域、綜融課程 領域,那麼,關於課程領域的巨視層次思考,誠屬必要且迫切。
其次,依循『血肉』軸線而來的論述思考乃是:任何一門課程的構思或講授,是不能淪為教師一己之偏的個人喜好,就此而言,除卻課程概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 與評量標準,授課教師得以享有某種的想像自由外,在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能力方面,還是有其所無法迴避的操作性定義,就此而言,從課程規 劃的精準度來看,社會工作學門或科系,自當還是存在某些的結構性限制;連帶地,依循『靈魂』軸線而來的思辨更是直指出來社會工作在典範移轉 (paradigm shift)的訴求上,還是需要更多的奮進使力,不過,這多少也是人群服務之於學術性養成,所必須要面對的痛楚,至於,衍生出來的議題思考,包括有:大學 階段的社工養成,究竟是通才教育還是專才教育?抽象層次的理論範疇以及具體層次的實作範疇,這兩者之間的會通與貫穿,要如何拿捏?教室場域的學習、工作場 域的實習以及最後一哩的見習,這三者之間的衡平關係為何?產、官、學、研,這四者之間的拉扯互動為何?教科書編撰以及論文發表之於知識買辦的弔詭性為何? 以及緊扣受教的初衷,那麼,所謂獨立思考及其專業表現的改變效果,又要如何有其從大一到大四、從學校到職場以及從在學期間到畢業之後而來的目標管理、參與 管理以及績效管理?
最後,破解課程領域既存的運作限制,那麼,若干的權宜做法是可以提供作為另類的參考建議,這其中包括:推動開課說明座談會以訴求關係行銷和課程促銷的多重 目的?採取輪流授課的方式以達到同儕學習的消極目的?以及搭配教師之於學術蹲點以及業界之於技職客座的雙向交流模式,藉以縫補理論與實務兩造之間的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