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台中市共計有近180座公園綠地的公共廁所,但是,男女公廁不一的比例,也造成了女性如廁不便的人身束縛,對此,台中市政府有意將現行男女的廁間比例,一舉調整為大便器數的1比4,此一公共建築的以身作則舉措,自當有它進一步的深究空間。

基本上,依據目前﹤建築技術規則〉的相關規定,現行男女公廁大便器數的比例(男女廁間比例)是1比3,而此一量化比例的設算標準為何,這部分是有它回應於從總人數而來的男女生理性別到使用目的、如廁時間、季節變化、特殊狀況抑或是老障情形而來的分殊考量,如此一來,男女廁間比例從1比3一舉調整為1比4的權變措施,理當是要有一體適用的通盤考量,畢竟,公園綠地的使用需求及數次頻率及其如常生活的使用情形,是要有類別範疇的不同考量,也就是說,倘若,男女廁間比例1比4是一項被設定的基本參數值,那麼,不同性質的公共建築,更是要有各自如廁空間的性別比例,更遑論從生理性別以延伸到心理性別的進一步評估。准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就不在於大排長龍的女廁及其來去自如之男廁的兩相對照,而是有無去深究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抑或是認知等不同面向的如廁行為,究竟有無一種綜融性質的整體考量,連帶而來的是︰過往所採取之男女有別的隔離做法,能否有其更為文明教化的變通措施,遠地不說,至少,可以透過形式上的屏風布幔區隔,以讓使用率偏低的男性大便器數廁所,達到物盡其用的通用設計。

事實上,上述權變措施的背後,除卻是個體層次之於男或女兩造的不同境遇,也涵蓋不同公共廁所的制度規劃設計及其如廁行為的物理與人文空間思考,就此而言,單純男女廁間比例的調整,理應是要有更為縝密的思辨討論,這其中包括︰從現行相同大小的兩性廁所空間到比例放大的男女差別性待遇;從大便器到小便斗;從蹲式馬桶到座式馬桶的多元比例;從硬體環境的空間壓迫感到軟體維護的使用清潔度;從他律的基本維護到自為的友善使用;從生理性別到跨界共融;從同時使用類型到分散使用類型;以迄於從公園綠地到其他公共空間(從學校、辦公廳、工廠、宿舍、供公共使用之建築物到集合式住宅)的全面性推行,畢竟,關乎到該項建築物裝設的衛生設備數量或比例,所需要被考量的乃是從舊式建築的變通做法到新興建物的一體成形、從政府預算到業者自償、從男女兩性到不同人口族群(包括老人、身障、親子或跨性別等)以迄於從隔離到融合的諸多融隔離合情形,如此一來,要加以規範的就不僅止於公共建築裡表相的男女廁間比例,而是如何深究從男女到跨性別以至於不同人口族群之於如廁行為的主客觀影響變數。

最後,調查指出女性的如廁時間約 70~73 秒,男性如廁時間則約為 30~35 秒,男女之間約有 2 倍時間之差,由此可知,女用的便器數量至少也是男用便器的 2 倍以上,更遑論於女性個別性差異的殊異影響,就此而言,男女廁間的數量比例、空間設計、友善安全,點明出來男女的大不同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性別不平等,又豈止於如廁行為的廁間數量問題而已。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