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再一次出現槍殺的喋血事件,除了引來世人的譁然之外,相與延伸出來的相關議題,亦有它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首先:無謂的風波亦直接波及到贊成與反對的兩造,一造是耽心過分宣揚暴力和血腥畫面的鏡頭,所可能誘發的社會性虐待情事;另外一造則是突顯暴力背後之於 『邪不勝正』的普世價值,以此觀之,在某種程度上,正反兩造彼此是不聚焦的,但是,攻防之間所應該要被塑立之尊重多元以及包容差異的對話典範,卻也是不變 的道理,就此而言,問題論述的真義就不只是在於有無親自看過影片,而是擺盪在抵制拒看以及大力推薦之間的理由、緣故,是否得以落實在理想的言談情境 (ideal speech situation)裡,藉此追索可能存在的真理,畢竟,一方面,暴力鏡頭及其偏差或犯罪行為的某種關聯性,指涉出來的是對於任何會造成價值扭曲或觀念偏 頗而來的感官刺激,避免身心戕害之停損點的設置,不僅必要更是需要,事實上,散見在妳我現實世界裡的各種社會性虐待情事,點明了包括電影、電視、網路、手 機、書本等等的媒介物,在自律、他律以及共律的規範機制設計上,還是有待廓清。
其次,在世界接軌的全球化佈局底下,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觸動起風聲鶴唳的蝴蝶效應,這其中不同區域國度的文化主義,更是重要的影響變數,僅以暴力、霸 凌為例,一方面對於暴力本身的解讀、包容以及懲治效果,多少會因為地域而有所差異,因此,相同的情節或畫面,背後所糾結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不盡然是類似、雷同的,就此而言,從認知詮釋、態度舉措到具體行為所對應出來的又何嘗不是包括兒少個人、父母家庭、學校制度、同儕 友伴、網際網路、社會環境以及世界潮流不同的生態系統,至於,來自於個別成長過程的自我概念、人格特質、關係連帶、社經水準或是社會資本,也會對事件的誘 發,形成一定的促成效果。准此,任何外顯的行為舉止,已然是冰凍三尺而來的既成事實,而在累積性剝奪的滾動性效應底下,多少漠視了事件從蘊釀、積累、情境 到爆發的歷程性!
總之,「沈浸於虛擬的網路世界、挫折於真實的人間生活!?」,一語道盡新生世代所獨特擁有的次文化(sub-culture),就此而言,黎明昇起之際, 相迎而來的不也是下一個黑夜的降臨,因此,癥結點還是在於:關乎到價值扭曲、觀念偏頗以及行為乖張而來的這些社會性虐待(societal abuse),究竟是在什麼樣的境教氛圍底下,進一步加速催促邊緣人格或反社會行為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