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根據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指出:去年(2011年)未滿30歲的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僅有41.6萬元,35至39歲平均年所得65.7萬元,均不如15年 前的年所得水準,至於,30至34歲的年輕人更慘,平均年所得只有55.6萬元,不僅較前年大減2萬多元,同時也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以此觀之,台灣地 區年輕人所得收入的大倒退現象,儼然是已經演變成為所謂的「青貧族」。
基本上,近十年來所得收入停滯不前,並且維持在60至62萬元上下波動,乃甚至於出現倒退的情況,實乃是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後果,這其中有外部環境的結構 性問題,但是,包括受雇者、自營作業者以及無業家庭經濟戶長等在內的所得收入者,亦有它回應於個體層次的差異情形,比如說受雇人員報酬仍然還是有所增加, 至於,自營作業者收入的減少,則可能因為小生意較以往難做;除此之外,無業家庭經濟戶長則是因為受到高齡化社會影響,退休人口愈來愈多,以致於這些人的經 常性收入較少;只是,即便存在個別性的分殊差異,但是,關於青貧一族所歸屬的集體性癥候,這更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其中尤其是攸關到『從工作意願、工作能 力、工作機會、工作收入、工作穩定到工作願景』的命題思索。
誠然,對從未滿30歲、30至34歲以迄於35至39歲之前中年階段的人口族群來說,各自平均年所得從41.6萬元、55.6萬元到65.7萬元,這也是 一種不令人感到訝異的客觀事實,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思辨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年齡組」的單一變項上,而是要如何從架接在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社 會資本、人格特質和自我概念而來的整體心靈結構,藉以廓清各個影響變項之間的拉扯作用,遠的不說,社會環境的整體進化再加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其所牽動的 不單單只是受教年數的延長,而是投資於人力資本背後所隱含的改變效果,亦即,一種整合安身立命之競爭能力和哲學基礎的全人觀,或許,少了一種築夢的動機、 圓夢的動力和挑戰自我侷限的動能,新生世代平均年所得的增減抑或是變化幅度,早已是處於強弩之末般的飄流尋岸。
連帶地,在高學歷、高學位及其高學識和高學力的可能脫勾情況底下,無論是「高學歷低就」或是更嚴重的「高學歷不就」,皆旨在於突顯出文憑主義而來的文化迷 思,一直還是未能隨著文明化的進程,以增補不同學歷程度而來的多元適能教育,就此而言,癥結點就不在於學歷的高下,而是含蓋探索教育、職涯教育、適能教 育、生活教育等的基礎建制工程,已經因為文憑至上被窄化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消失於無形,以致於忽略了從離開學校到進入職場或是社會大染缸,就不只是一 線之隔,而是糾結更多的橫逆、挫折與變異性!
文明的賡續,還 是需要薪傳的接棒,平均年所得的多寡或增減,既是一種個別經驗,同時也顯現出某些的客觀事實,就此而言,對於年輕世代,社會總是多一些的包容,而這一切值 得的陪伴,只因為等待未來更多的驚奇,但是,無論是社會給於年輕世代看見願景的奮鬥生機,或是接棒族群給於自己勾勒藍圖的改變勇氣,這兩造之間的拉扯,不 僅是需要多一些的磨合,更有各自擴展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