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安
(兼任助理教授、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自殺是個複雜度極高的議題,可從生理、心理、個人、家庭、世代、社會等各層面去分析論述,但無論如何論述,個別差異仍是需納入整體評估之重要影響因子,所以關於自殺僅能多方探討、拼圖式的擴展理解,雖無法全然預防,但求盡力承接。

從生理因素來論:例如憂鬱症與自殺,憂鬱期時情緒影響著認知(生理因素影響情緒),有別於非憂鬱症者可從認知改變情緒,因而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標籤移除的倡導、陪伴憂鬱期的支持回應方式和相關資源的認識連結、甚至自殺遺族的追踪支持,這皆是環環相扣的自殺防範;從心理因素來論:個人的挫折容忍力、生存的意義、人我關係的連結、家庭的推力或拉力,對未來的相信或盼望等每一要素的交織,亦影響著生命低谷時是否能選擇繼續人生:如久病、重症或高齡者的自殺。

從社會層面來論:集體主義社會內化的自我價值、媒體的渲染、社會變遷衍生的負債、破產、卡奴等因經濟議題的自殺或是涂爾幹自殺論的觀點等,這層面需從整體的生命教育、社會價值覺察、宗教教化、各自殺議題個管式的資源整合等向度逐一檢視構築,如同老師文中所述需自『定—靜—安—慮』,涵蓋身心靈的紮根安頓。

在自殺相關研究中有一核心的看見:自殺者並不是想結束生命,自殺者更深層的需要的是逃離或解決痛苦;無論是自殺意念、計畫、行動,這過程間不少個案是千方百計的希冀當下難以承受的痛苦/事件/狀態能排除,但隨著痛苦增強或累積,至絕望充斥,思考亦將趨向僵化,而將自殺作為能逃離痛苦的唯一出口;特別是關係疏離或處於關係衝突的個案,自殺有時是為維護尊嚴的另一種替代,例如重要的歸屬感受挫或自覺成為他人負擔。

自殺是個很沉重的議題、也是細探隱微人性的議題,現今對於自殺防治打出”人人都是自殺守門人”的口號,亦是希冀能點出對於他人和自身需要多些同理和關懷,當前社會許多人對內在的自我和與他人的關係皆是疏離和脆弱的,因而當願意對自己和他人多些溫暖和善意,自殺事件確實可能有所轉圜。

此次大學生的一連串的自殺事件會被特別關注,起因是接連的發生起始於台大,優秀的學歷等同人生勝利組的迷思和衝擊亦是引發熱議的潛藏原因之一,這亦突顯了另一需探究的層面,我們的家庭、學校或社會教育,傳達了什麼據以安身立命的價值給孩子?

其實校園的自殺、各角落、各階層的自殺不時靜默的在發生,學界和實務界仍持續的在自殺防治上努力,然而一次次自殺事件的被探討,亦希冀聽聞者在悲傷錯愕中有些學習、檢視和省思,這亦是每個人的功課,都需一次次杷梳自身對於生死的價值之已內化、再建構、重選擇和可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