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來到每年11月17日的「世界早產兒日」,特別是在當前高齡少子女化的人口社會結構環境底下,對於早產兒的關懷照顧議題,是有其必要性。

「世界早產日」(World Prematurity Day)起源於歐洲「照顧新生嬰兒基金會」所發起的早產兒關懷日,美國的慈善機構也於11月17日推動早產兒關懷日,為了讓全世界更多人重視並關懷早產兒,因此,於2011年以後的每年11月17日訂為「世界早產兒日」,誠然,懷孕週數未滿37週即出生的寶寶視為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低於1,500公克則稱為極低體重,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出生通報統計的年報資料顯示,新生兒出生人數為 195,115人,這其中早產兒有18,910人,而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人數有16,892 人、低於1,500公克人數則是有1,802人。

冀此,早產兒在出生時因為各器官功能發展相對未臻成熟,較易出現呼吸功能不佳、心血管功能不佳、腦室內出血等健康問題,以致於在其成長過程中可能導致慢性肺疾病、視網膜病變、發展遲緩及聽力受損等合併症,除了是由上述原因導致早產兒的身體發育、學習意願、情緒發展及自我照顧等外顯行為外,訴諸於內隱的心理發展諸多面向,這使得從維持生存品質的照顧(caring)到生理、心理及社會的治療(curing)及至改變社會(change the society),是要有朝有利於弱勢者生存的方向變遷,事實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早已訂定對於早產兒醫療費用補助的福利措施,除了正式系統資源的運用外,善用非正式系統中的社區及親人之資源,以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及成長環境。

然而,如因早產而造成的發展遲緩,從孩子個體的發生到父母家庭的發現,以迄於醫療院所的評估列管,所要面對的是可預期、不可預期的諸多壓力,特別是隨之所衍生出的生理、心理、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面向的危機管理,像是『生活照顧管理』、『心理健康管理』、『醫療需求管理』、『教育需求管理』、『經濟穩定管理』、『家庭穩健管理』、『社區守護管理』、『社區資源管理』、『社會支持管理』以及『社會責任管理』乃至『靈性需求管理』等,就此而言,從個體、家庭、社區到社會;以及從事前預防到事後治療,皆須朝可及性、可近性、權責性、整合性及便利性,以讓使用者能有意願且順暢穩健運作,特別是能夠持有不墜之量能,而不是獨木難支的身心牽絆。

總之,每個生命都是獨特之個體,理應要享有被愛的權利,期待每位親親小寶貝如早產兒或遲緩兒,均能在父母與家庭愛的照顧中健康成長,倘若家庭功能不彰,國家應負起最終照顧之責,同時也要建構安全且友善網絡,以讓生命的存在,依繫於愛的環境之中,平安且順遂的茁壯成長。

且讓我們一起用愛守護重中之重的早產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