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近日所發生不幸的校園安全事件,這使得關於平均每天就有2.5位學生死亡一事的安全素養教育思維,是有其嚴肅以對的必要。

報導指出校園安全的通報事件總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每年學生校園死亡案超過800件,換算下來,平均每天就有2.5名學生死亡,對此,教育部表示,通報案量之所以增加,乃是因鼓勵各校勇於通報和不要有所隱匿,另外,針對以交通意外和自殺作為學生死亡的前兩大項目,國教署業已規畫有五大的安全教育課程模組,並且納入學校的「校訂課程」或是適當融入領域課程,藉此強化學生的安全素養,以此觀之,「平均每天就有2.5名學生死亡」的驚悚字眼,除卻是對應於110學年度即將實施的學生安全素養教育外,相與對應的結構性意涵,會是對於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基本上,「平均每天就有2.5名學生死亡」的標題字眼,本身的訴求理應是多重、深邃的,畢竟,關乎到『校安事件』的圖像,這方面還是有待通盤的檢視與檢討,像是要有不同的學制年級、校園內外、校安類型、歸因事由及其受傷亡故而來的交叉分析,因此,有待資料勘查的校安大數據探究,宜是要有公開資料(open data)的基本提問,特別是藉此扣緊分類分級、分階分段與分時分程的目標管理,而不是只限縮在教育端的學生安全素養,便可讓校安事件迎刃而解,遠地不說,單就828人的「學生死亡人數」,這裡面糾結有「疾病事件」死亡358人、「交通意外」死亡273人、「意外事件(如墜樓)」死亡53人、「溺水」死亡26人、「校外火警」死亡11人,「暴力衝突」死亡3人以及「自殺死亡」97人等等概念內涵不同與風險係數不一的校園安全事件類型,覬覦於擴及到交通安全、水域安全、防墜安全、防災安全、食藥安全等五大主題的課程模組,藉以進行相關的安全素養教育,又要如何從校定到部定、從制式到客製、從被動到主動以迄於從課堂場域到生活環境的安全素養自主學習,以此觀之,如何破除由上而下僵化、規約的訓導方式,那麼,當前用以防範校安的安全素養機制設計,顯然是要有解構與新構的典範性建構。

事實上,僅就「學生死亡人數」的觀察變數,這其中係以「疾病事件」(358人)、「交通意外」(273人)、「自殺死亡」(97人)、「意外事件(如墜樓)」(53人)以及「溺水」(26人)分居前五大排序,但是,前後順序背後所實有之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安全素養計畫,還是存在著『同中存異』的分殊落差,比如說:較難有效因應的患疾身亡,有無疾病治療之於健康維護的先天限制或積極作為,至於,夾帶人為因素的交通意外或戲水溺斃,又是否隱含某種便宜行事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如何有效地強化交通安全以及水域安全所涵蓋『態度-技巧-知識』的全方位素養(competence),這也凸顯出來對於安全素養的教育思維,更是要有從外表的行為以進一步深究到內隱認知的鑲嵌貫通;最後,從自殺的意念到未遂以迄於成功的演進歷程,又直指那些家長、校方抑或是社會之應作為但卻是消極作為的可能脫序?

總之,借力使力於該起不幸命案而來的整體校安檢視,那麼,從死亡事件以遞延至受傷(impairment)或失能(disability)而來的諸多障礙(handicap),這也彰顯出來:發生、發現、通報及其列管之間環環相扣的運作機制,學校當局是否提供一個對於傷殘學生的友善學習環境,這部分所涉及到交通安排、教室調配、校園走動抑或是生理需求等主動、積極、細緻和貼心的庶務安排,更豈止是校園中心的組織編制,便可以了得和完事的?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